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牛耕部落”的坚守

一个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扶贫实践

2017年06月19日 15:51 | 作者:李木元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5月21日,小满节气。贵州省黎平县第八届乡村旅游节暨洋洞“千牛同耕”活动举行。

随着侗族妇女在坡上放声歌唱,洋洞村1008头黄牛在近千亩的稻田里同时耕作,“哞、哞”声响彻山野,场景之壮观犹如一幅古老的农耕画卷,吸引了海内外数百名游客和农业专家、学者围观。

牛耕文明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虽然现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但一些地区因受地形地貌限制,仍保存有原生态的农耕方式。

洋洞村就是典型。这个处在大山深处、植被繁茂、清溪环绕、民风淳朴的侗族村寨,虽历经岁月磨洗,但农耕文化保存依然完好,村寨里家家户户饲养耕牛,被誉为“最后的牛耕部落”。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不少大山深处的村落还有耕牛存在,但像洋洞村这样家家户户仍坚持牛耕生产,实属罕见。“这是地道的传统农耕文化,载着我们儿时的记忆,牵动着我们的乡愁。”

而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和传统农耕文化,开发有机农产品,农、文、旅融合发展,也成了国贫县———黎平县各村寨的脱贫新路。

一碗米酒的启发

说到牛耕部落,不得不说说“有牛哥”———洋洞村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始人杨正熙。

杨正熙是洋洞村第一个本科大学生,今年47岁。2010年在当镇长时,有一天他到一个村子走访,一户人家的老婆婆端出一碗米酒招待他。在他看来,这是他喝过的最好喝的美酒。一打听才知道,此酒是老婆婆用自己种的稻米亲手酿造,而她本人酿酒一生,总结出一套绝活儿,所酿米酒清香甘醇,远近闻名。

杨正熙第二年再到这个村子,酿酒的老婆婆已溘然长逝,她的酿酒技术也失传了。世间再无这位老婆婆酿的米酒,杨正熙慨然长叹。

“如果把这种传统农业文化、农业生产工艺保留下来,加以开发利用,不就是穷苦村民的致富之道吗?”杨正熙开了窍儿。

2012年杨正熙主动转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回农村创业。他搜集本地特有的、近乎失传的稻种种植,并成立了地方农业物种场。

紫糯谷就是杨正熙收集的一个特色稻种。2014年,几个农户跟着他试种,杨正熙免费提供稻种,每亩地先付300元保证金,收获后稻米以每斤2.5元的价格收购。

让几户农户没想到的是,当年收获的近3万斤稻谷经过包装后,全部销售一空。杨正熙给这种米取了一个名字叫“有牛米”。

第二年,杨正熙在江苏一个商人的帮助下成立了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他负责订单种植。很快,“有牛哥”的名字传遍了周围的村寨。看到“商机”的村民们纷纷加入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吸纳了1397户农户抱团发展,覆盖周围35个村组,耕地面积超过6000亩。

古老而贫穷的村落开始焕发生机。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贵州 少数民族 村寨 扶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