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借高考招生诈骗案频发 “免试入学”专攻落榜考生

2017年06月29日 14:48 | 作者:颜斐 |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到: 

案例2 手握自主招生名额 享受“低分录取”

老罗自称是北京某高校老师,手中握有多所知名院校的自主招生名额。一些学生家长找到他,希望其帮助孩子走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途径,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并可以低分录取。老罗则以赞助费、活动经费等名义收取每人25万余元。

高考结束后,找老罗“办事”的毕业生并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老罗以孩子分数不够为由,谎称开学后才能办理入学手续,后又称要参加统一军训后才能入学。后家长到学校查询,发现并无孩子的入学记录,才发现被骗。归案后,老罗承认其并无所谓自主招生名额,最终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

法官说法

王向明法官说,自主招生需要由考生提出申请,所在学校提供推荐材料,并由高校单独组织考核。自主招生名单会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不得突破招生计划录取。所谓“额外自主招生名额”都是骗局。

案例3 虚假高招链接 盗刷存款

李女士的孩子是应届高考生。某天,她接到一条短信,称点开链接可以查看孩子的体检报告。因孩子姓名和自己的手机号都正确,她以为是学校发送的短信,于是点击了链接,但链接连续三次都未点开。接着,一个号码连续拨打李女士的手机,几分钟后她就收到了银行发来的短信,其银行卡内的钱不翼而飞。

■法官说法

王向明法官说,犯罪分子通过伪基站发送查询分数、查看体检报告的短信,并附网站链接,一旦点开链接,手机就会被木马病毒攻击。骗子获取关联银行卡的信息后,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直接将银行卡内的钱款划走。有些网站则诱导考生和家长输入个人信息从而为下一步诈骗提供便利。

王法官提示,不要轻易点开手机中来源不明的网站链接,在未核实网站真伪的情况下,不要输入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更不要填写银行卡号、密码以及来源不明的验证码,收到与录取相关的信息应第一时间与学校核实。

此外,犯罪分子还会采取伪造录取通知书骗取学杂费、贩卖高考试题答案、冒充军校招生、谎称可以改分数、谎称招生“补录”等幌子行骗。考生和家长务必擦亮双眼,远离高招诈骗陷阱。(北京晨报记者 颜斐)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高考 招生 诈骗 免试入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