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重庆一厂区小诊所的34年:不是熟人也能变熟人

2017年07月19日 14:46 | 作者:刘春燕 严艺菲 |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 

点击进入下一页

就这么扎在起重机厂老厂区34年,从厂医干到诊所,说是老了,发间也不见有雪痕。

1983年起重机厂卫生所分来一个泸州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中西医都会,全日制的本本,大家很高兴,龚继明也高兴:“跟分去医院的同学工资一样,但是大厂有劳保啊,福利很好的。”很快他就成了镇所之宝。

卫生所规模最大的时候有两层楼,30多人,因为他能看中医,还专门开了中药房。病历建到1500多人,这些职工和家属,“我喊得出那一千多人的名字”——这个是老支气管,那个长期高血压,哪个湿热重,哪个气滞肝郁,他也能了然个七七八八。

这是一种关系的起点,人和人的情分从记忆开始:我记住你了,我们之间才开始一段关系。他们对龚继明来说,就不再是汉字组成的1000多个名字,一个名字勾勒出一个人,是病人,也是熟人。

那也是整个国企最风光的时代,厂里职工1000多人,巨大的厂房和车间,宽敞的厂区马路,有看不见的热流涌动蒸腾,空气里都是蓬勃的劲。

大型厂区就是一个迷你版的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城突然变成幻城:四处漏风,吱嘎作响。

国企改制,下岗……龚继明也在其中。

他承包了卫生所,自负盈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一个厂医的论文学术之路彻底停止。

“没得法,要生活。”他复印了厂医时代发表的论文目录翻给我看。

其实有焦虑,也有惊惶,但他不说焦虑和惊惶。要生活,只能做。他在诊所外贴出服务宗旨:随叫随到。

编辑:梁霄

关键词:重庆 小诊所 熟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