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地地道道的中国学者韦卓民:学者的素养

2017年07月20日 15:35 | 作者:王世鹏 |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做大学问须有好根基

1888年,韦卓民出生于广东省。韦卓民自幼聪颖好学,秉性淳朴,韦父以“卓民”二字为之命名,寄希望他做一个卓尔不群的人。从4岁至40岁,韦卓民主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与学中度过。除在本乡入塾读经以外,韦卓民还曾专门到澳门学习英文,后又随父到武汉,先后就读于文华书院备馆(中学)和正馆(大学)。其时,韦卓民已表现出对于沟通中西文化的浓厚兴趣。因此,他一方面努力学习英文、了解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按照父亲要求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韦卓民先后游学于美英法德诸国,获得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一经历使他不但将英语“掌握得像母语一样好”,而且还精通了法、德、拉丁等多种语言。扎实的外语功底和自幼养成的较为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力,为韦卓民进行中西方宗教、道德和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极大助力。在此期间,他以英文发表的有关中西文化等方面的论文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就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保存中国文化的方法问题,韦卓民从比较视角进行了极有价值的探索。他认为,要实现中国文明的复兴,就要以开放心态面对文化融合,想方设法使中国文明延续下去。而保存中国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给中国文化一个有价值的激励,使之在新的时期、新的条件下展现自身,发扬光大。

韦卓民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中的哲学家,也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不通时变的迂腐学者,他和当时很多有志于复兴中国文化的学者一样,试图在中西融通、古今汇贯当中找到一条出路。视野大、旨趣大、目标大,是为大学问。韦卓民是少有的立志做大学问,且有能力贯通中西并在哲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皆有建树的学者。王元化曾这样评价韦卓民,说他“不是那种偏执一隅之解的学者,在学术上仅做一家的功臣……他学贯中西,深知融合古今、触类旁通的重要”。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中国 学者 韦卓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