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反传销江湖的红与灰:解救、讨债、反洗脑与身份困境

2017年08月14日 09:29 | 作者:袁璐 陈瑜思 李然 余晓宇 朱玉茹 |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2005年8月,国务院发布《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再次明确传销活动在我国的非法性质,并为传销行为做了定义,明确了查处措施和法律责任。

第二年,李旭开始反传销工作。李旭回忆,2006年,他刚开始反传销时,单枪匹马,跑遍全国各地对传销受害者进行劝说和解救。

同一年成立反传联盟的还有凌云。2006年,他刚上大学,一个朋友加入了传销组织,他开始每天查询传销方面的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新闻报道和典型案例。后来,他把收集到的资料发给了这个朋友,朋友才离开了传销组织。朋友向他描述,传销组织里的人都是在校大学生、农民工和下岗工人。

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凌云在网上建了一个QQ群,“出发点是防范学校学生的传销。”后来各种各样的人涌进了这群里。

凌云的第一次解救行动是在2008年的“五一”。

当时,他还是一名大学生,来自山西、河南、山东的家属同时找他帮忙,对方订好票后他就出发。在火车上站了十几个小时候才到达目的地。“这几个传销受害者都是在校大学生,家人阻止的时候都采用极端方式,比如喝农药自杀。”凌云回忆说。

最初,每次解救,凌云都是只身前往。曾经在河北保定解救一个在校女大学生的时候,传销组织的人员发现了凌云,派了30几个人在大街上追赶他。

那几年,反传销的队伍还在继续壮大。2007年,工厂老板蒋德胜得知身边一个朋友从传销组织逃离出来后,他开始关注传销的事情,在网上查相关的课程,看朋友的笔记,意识到传销的洗脑“威力很大”。从那时起,他放下厂子里的活儿,加入一些网络反传销的群里,专职搞起了反传销。

另一位反传销人士张东是从传销组织里逃出来后转向的反传销。 2011年,大学生毕业生张东离开传销组织后,掌握了他们的组织结构、生活习惯、运作模式和工资算法的基本漏洞,并加入了一家反传销组织。

解救过程中,他们通过跟踪传销组织里的“领导”,或者根据受害者家人朋友提供的照片来判断位置。定位主要依靠科技公司,他们发给对方一个链接,只有链接被点开,他们才能定位。“我们前期要花很长时间摸清他(传销受害者)的兴趣,再发一个他感兴趣的链接。”对方点开后,他们根据定位在附近蹲守,跟踪疑似传销的人,到了窝点后再报警。

每天,张东的团队通过QQ群,百度反传吧和天涯论坛接到的求助电话有200多个。最快的时候,他花了3个小时就救出受害者;最慢的一次用了21天。

反传销这几年,张东遇到过很多受害者的家人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孩子做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了,不愿意花钱找我们。”

22

李旭给深陷传销的人讲解其中的套路。截屏图

“反洗脑”

李旭“反洗脑”的主要目的是拆穿传销里的套路和骗局。

尽管每年劝说和解救上千人,不过李旭心里清楚,很难判断劝说是否成功。“就像医院一样,不能包治百病。”

每次劝说之前,李旭会试图取得对方的信任,并不会提让对方反感的“传销”二字,再讲述自己的经历,打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接着他从数字上的漏洞入手,告诉受害者钱是如何分配,他为什么拿不到钱。再把相关的受害者资料展示出来,“一套流程下来,一般只需三四个小时候,受害者就开始意识到问题了。” 

和李旭一样,蒋德胜掌握了传销的所有套路。比如进门前先电话通知,是为了防止被外人察觉;组织上层和下层不住在一起,是为了方便分赃等。

从2007年开始,蒋德胜曾在深圳当地五六十个城中村和三四十个小区内,成功对100多名传销受害者进行“反洗脑”。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反传销江湖 红与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