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这些年,博物馆学会讲故事

2017年10月18日 16:5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或许一些人会对观看电影提不起兴趣,然而走进数字展示中心的游客都表示非常惊喜,直呼过瘾。“特别震撼,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看过敦煌壁画,佛像360度无死角观摩,惊叹古人技艺的精湛。”游览过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游客冯月描述说,身着彩衣的飞天从头顶优雅地舞过,佛像表情细腻传神,衣裳华丽鲜艳,看得如此真切。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使得洞窟能够“休养生息、延年益寿”。据悉,数字展示中心的使用,让莫高窟的游客合理接待量由每天的3000人次提升至6000人次。

“数字敦煌”展厅

罗湖美术馆外形

然而,“数字敦煌”还远不止此。

2016年5月1日,养在西北“深闺”的敦煌石窟,正式开启全球模式:“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资源库第一期的30个经典石窟,跨越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时期,其中绝大多数石窟都是未对游客开放的。全球网友只需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360度漫游洞窟,足不出户便能近距离感受千年文化。借助互联网,敦煌与世界仅有网速的距离。

2017年9月20日,敦煌研究院举行“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上线启动仪式,首次向全球正式发布“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敦煌研究院对“数字敦煌”资源库的中文版进行了英文翻译,并升级数据检索功能,在检索栏中快速自动匹配检索的关键词。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披露,目前已经完成150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拍摄,积累的数据量超过300TB。之后,随着拍摄和制作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数据量还将会成倍增长。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的重要见证。千年敦煌石窟,正借助科技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真正永存的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敦煌是开放的“结晶”,封闭不可能产生莫高窟,今天,我们依然延续这种开放精神,敦煌文化需要多民族、多国家研究。

罗湖美术馆 对话当代城市

深圳罗湖区,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罗湖美术馆正是这里文化与城市共荣的一种尝试。

罗湖美术馆是由原罗湖创意文化广场升级改造而成,展厅面积达3300平方米,从建筑外形到内部空间,视觉层次丰富,呈现出现代气息。与罗湖一样,罗湖美术馆有着鲜明的改革与创新基因。

规划者在密集的街区中开辟出这样一个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把艺术家的工作场所和作品置放到城市丰富的环境之中,去和当代城市对话。艺术需要城市的喧嚣,反之艺术活动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生活。由此,罗湖美术馆既是一个生动的城市生活舞台,又是公众接触艺术的一个界面。

作为区域公共文化空间,罗湖美术馆一方面依托自身展馆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在策展方面突出彰显罗湖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展览,另一方面又把国内外优秀的文化艺术引进罗湖,为罗湖注入一个多元的文化景象。

例如,罗湖美术馆今年6月举办的“闻香识罗湖——原弓个展”,围绕“闻香识罗湖”的主题,通过现场互动装置,释放出各种自然香气,加上多媒体视频的播放,为罗湖观众带来一场可听、可视、可触、可嗅的艺术盛宴。艺术家原弓曾参与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弥漫”主题的创作,当时引起国际艺术界强烈反响。此次,原弓带来5种代表罗湖味道的香味,让它们在现场蔓延。观众不仅可以更直观、全面地了解和欣赏当代艺术,还能追忆香料的起源,闻香识罗湖并思罗湖,唤起大家对于罗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记忆,增进民众对罗湖文化的认同感。

艺术源于生活。除了专业水准高、学术性强的展览,罗湖美术馆还持续开展大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艺术展览项目。罗湖美术馆深入挖掘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曾举办“罗湖区临帖展”“深港澳女子书法展”“幸福老年人书画展”等贴近生活的群众性展览。罗湖美术馆相关人员表示,美术馆今后还将继续举办公众导览活动,并以观众现场艺术创作的形式,增加展览的延伸性,为市民带来更加多元、丰富的展览,把“艺术惠民”落到实处。(记者 赖睿)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博物馆学会讲故事 博物馆讲故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