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

2017年11月06日 13:39 | 作者:赵承 陈芳 余晓洁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大磁场”的活力——做伟大复兴“生力军”,助力祖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穿越历史的星空,总会发现那相似的足迹——

一部百年中国留学史,就是一部推动中国近现代化的变革史。

150年前,容闳、詹天佑、茅以升等中国早期留学生,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60多年前,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等留学归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

时至今日,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经过多元文化的熏陶、全球化视野的历练,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是全新的国际化人才群体。

他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世界?

“海归科学家作为知识技术转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渐成为中国学术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高新技术应用的推动者、推动中国创业发展的领跑者。”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有关负责人指出。

——促进基础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80%以上的两院院士,都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千人计划”分13批引进7000余人,绝大多数来自美欧等科教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包括6名诺贝尔奖得主、80余名美欧等发达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等院士。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施一公等海外回国人才带领下,自2009年以来,已在《自然》《科学》等世界顶级期刊上发文70多篇,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

8年前的一天,潘建伟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完“复兴之路”主题展后,给大洋彼岸的学生们分别发去短信:“希望努力学习,早日归来,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这条信息,他的学生,“80后”的青年科学家陆朝阳在手机里存储至今。陆朝阳与老师潘建伟有一个“心灵契约”:老师推荐他去英国剑桥大学学习量子技术,他承诺学成回国效力,把最新理论和方法带回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潘建伟分赴海外学习的弟子,以极高的“归巢率”陆续回国。正是这样一支队伍的归巢,使得中国近年来量子科研异军突起,连续在量子理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研究领域涌现世界级成果,在量子革命的发展史上,标注下新的印记。

——助推科技创新创业大潮。

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创建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形成创业文化,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如李彦宏创立百度公司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创办的企业已有73家挂牌上市。“千人计划”专家、浙江贝达药业公司董事长丁列明,成功研发出世界第三个、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同为“千人计划”专家的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德超,回国后带领团队开发上市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康柏西普”,是我国近10年批准上市的第一个大分子药物。

“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明专利申请受理跃居世界首位并保持领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学人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00多个,入园企业2.4万家,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800亿元。

——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017年5月,我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将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卢海龙担任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载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蛟龙”系列深海潜水器等战略高技术突破背后,留学人才身影频现。

2017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而在10天前,最懂“天眼”的南仁东,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对于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较劲。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这位清华大学无线电系高材生,放弃日本国立天文台客座教授职位,将生命燃烧在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促进国际交流和对外开放。

一些专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国方案”,推动重要国际性学术会议在中国召开,提高了我国在相关领域学科的国际地位。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撬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千人计划”的实施,推动各单位在人才和科研机制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新人新策、特事特办,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许多专家带回先进科研管理理念和经验做法,对国内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科学家为主”的管理机制,较短时间内实现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双丰收,成为国内科研机构改革的“试验田”。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形成了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从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秘书长王丕君说,抓住祖国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期,当代留学人员不断书写复兴路上的精彩篇章。

“大磁场”的伟力——从“索我理想之中华”到“兴我理想之中华”,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

2017年9月12日,G81次,一趟开往中原的“人才列车”,满载着海归学子。这一天,欧美同学会在郑州召开年会,海归大军吹响集结号。

美、德、英、法……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学术前辈、先进青年,他们带回来最先进的知识、最前沿的理念。

“让我再讲几句好不好?”“请再给我五分钟,五分钟就行。”……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传递着绿叶对根的情意。

104年前,顾维钧等人发起欧美同学会,希冀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和进步理念,为国家强盛贡献力量。可在积贫积弱的年代,多少人报国无门,抱憾终身。

今天,欧美同学会的命运发生了惊人的逆转。归国对于留学生们而言,不再是“毅然决然”的抉择,而是拥抱希望的“欣欣然”。他们成了中国创新创业的领跑者和生力军。

百年潮,中国梦。

历史的大潮逐梦浪高。

“从上世纪美国、日本、韩国3个国家的成功赶超看,实行人才优先战略,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孙学玉表示,谁抢占了人才培养、吸引和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赢得了未来。

西方媒体评价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国。中国将其视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的关键捷径。

“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这些强盛的起点在于人才。”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说,面对“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们对人才的渴求超乎寻常,我们需要做得更多。

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看来,人才需要“掐尖”。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公派留学生,1987年底,白春礼结束在美国的留学返回中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他说。

白春礼把当时国际最先进的纳米技术研究带到了国内。29年后,已经成为中科院院长的他,又把王中林——国际上研究纳米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引回国内。

王中林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他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又因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基础贡献,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这是中国紧缺的拔尖人才。对比美国20多人的实验室,中科院为他提供了200人的团队,相同的文化背景、良好的合作氛围——王中林舍不下如此优厚的科研条件。“回国吧”,2016年,王中林做出了决定。

“人才计划不是拔苗助长,也不能‘请来女婿气走儿子’。”在白春礼看来,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径和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柔性引才。尊重人才流动规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回来,我们欢迎;再走出去,再回来,我们还欢迎。”孙学玉说。

不拒众流,海纳百川。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中国不断为全球人才竞相在华创新创业提供沃土。

中国仍处于引才“黄金机遇期”,正在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2017年的一个夏日,太湖边的演播厅内座无虚席。一场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主办的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主题音乐会在这里举行。

著名海归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演奏的《梁祝》、吉林大学黄大年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散文朗诵、演奏家邓建栋领奏的二胡曲……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一首《东方之珠》,也是一部“赤子曲”,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眼无不叩响在人们心间。

百年前,也是透过这水与天的相连,求学海外的学子们从海上归来,共同凝聚起全民族千千万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千难万险。大海,隔不断一位位游子思念祖国的赤诚之情;海浪,寄托着一代代海归始终不渝的强国之梦。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习近平总书记用的比喻,形象而又深情。

有一种海鱼名鲑,不管游到何处,成熟后都会踏上逆水返乡的旅程,只为心中唯一的梦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归潮深处,正是“鲑鱼”们永远烙上中国印的文化基因,是为21世纪中华崛起贡献智慧的血脉贲张。

人们相信,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就能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越走越宽,中国的海归创新之音越来越激越、昂扬。(参与记者何雨欣、杨玉华、董瑞丰、崔静、胡喆、陈聪)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留学人才 归国潮 人才回流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