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六小龄童:我与美猴王

2018年01月29日 09:02 | 作者:郭海瑾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彩C2018-01-27zx501_P_1_1618_2295_1990_2826

六小龄童饰演的玄奘大师

孙悟空的形象是每一辈都想挑战的角色。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决定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杨洁导演和剧组主创人员就开始了寻找孙悟空的合适人选。经过父亲的举荐,我得以成为杨洁导演的后备人选。

在剧组面试之前,父亲还对我进行了更加严苛的训练。父亲带我去公园看猴子,了解真的猴子的生活习性和日常行为及动作;给我讲解孙悟空身上的人、神、猴的三种属性,并如何相互融合在一起;还对我讲解了绍剧《西游记》里连台本戏的故事,这是他演过的,如数家珍。父亲还带我拜访了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中国动画创始人、奠基人、艺术大师、《大闹天宫》的导演万籁鸣先生,中国连环画鼻祖赵宏本先生,《三毛流浪记》的作者、著名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等艺术界的前辈,从各个艺术领域全面获取教益,汲取养分。

在面试的那一天,我们在北京所住的招待所变成了考场,《西游记》剧组的主创人员是面试官,以至于上台前我十分紧张,父亲就跟我说:“别紧张,平时怎么练现在就怎么演,我给你敲锣打鼓。”因为演的是绍剧,现场没有锣鼓,父亲就给我当“伴奏”,用嘴“敲”出了锣鼓点。毕竟,戏曲表演和影视表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戏曲表演讲究程式化,而影视表演更注重生活化,于是导演又让我在没有任何锣鼓点的情况下,随意表演一个小品。于是,我就“随意”表演了一个猴子偷桃的动作,令在场考官忍俊不禁;接着又和七小龄童配合演了一出。演出结束,导演就让我们等通知。没过多久,通知就来了,由我来演孙悟空,那一刻如释重负,像是完成了一种使命,可是我内心隐约感觉到,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便有了自己的艺名“六小龄童”。

在拍摄当中,导演不但安排我们去体验生活,还要我们熟悉佛道之学,要求对孙悟空所经历的都要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体验一番。我虽然对《西游记》的故事已烂熟于心,但是电视剧的拍摄还是有很多处理和绍剧不一样。于是,我便将吴承恩的原著找来,一点一点地做功课,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唐玄奘和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甚至将当时所有有关《西游记》、孙悟空的演出、电视剧等都拿来观看、观摩,反复推敲学习;我还从连环画中、动画片上以及民间的皮影戏里找寻与孙悟空、《西游记》有关的艺术呈现。通过不断的学习,我形成了这样一种理念:我的孙悟空应该是取百家之长又独立于百家之外的,不能完全抛开戏曲去表演,因为孙悟空有很多动作也是需要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展现的,特别是美的方面的呈现。比如,孙悟空最经典的动作——抓耳挠腮,如果乱抓,就失去了美的效果;如果慢抓或表情跟不上,又失去了猴子的灵性,所以孙悟空的每个动作都具有程式化,这与戏曲表演是相互融合的。

我曾说过:要想演好“美猴王”孙悟空,演员必须要接受中国传统戏曲的熏陶。我从小学习戏曲,戏曲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前辈创造的猴戏艺术可谓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李少春先生演的《大闹天宫》,我父亲六龄童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李万春先生的《美猴王》等,都是戏曲中“美猴王”的片段,而我有幸出演了一个完整的美猴王。在拍摄的第一集,孙悟空是一个小猴子的状态,于是我跟中国武术家、猴拳猴棍的创始人肖应鹏先生学习了武术,展现了猴子灵动又无拘无束的状态;大闹天宫的戏我也借鉴了李少春先生的《大闹天宫》,到了孙悟空跟着唐僧成为师徒西天取经,一路上所经历的事件,我又观察了父亲所扮演的“猴的形象、人的性格”的美猴王片段。所以,南派猴王的风格如果用中国画来比喻那就是工笔画,而北派猴王的风格更偏重于写意画,它追求的是猴王展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但是父亲所饰演的一举一动都像猴子。得益于前辈们的开拓,才有了我塑造出来的这样一个“孙悟空”。

演孙悟空,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一开始我觉得这是诠释经典、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到后来爱上角色,并用积极的心态完成它,愿意将自己与角色合二为一,再到有责任和义务将章氏猴戏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我们现在提倡讲好中国故事,在我看来,那些能打动人心的、具有中国文化魅力、人们能普遍理解且震撼人心的故事都是好故事。所以,我的前半生为传承猴戏艺术而努力,下半生致力于传承中国猴文化,我一直说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编辑:位林惠

1 2 3

关键词:孙悟空 猴戏 西游记 六小龄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