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一带一路”为全球减贫贡献力量和智慧
近年来,世界银行集团的研究人员曾多次发文,对“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贸易和经济改善所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肯定。世行本月18日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使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并且使全球收入增加2.9%。“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减贫和发展的效果源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推动。
一是投资和援助双轮驱动。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中方的援助和投资总体上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以官方发展援助(ODA)为代表的援助资金,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但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减贫和发展效应。投资弥补了“一带一路”国家的资金缺口,利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作用,使目的国成为生产价值链的一部分,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增加收入实现可持续减贫。援助和投资两者缺一不可。
据统计,2005-2014年间,中国向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投资资金年均增长27.1%。而且出现了以援助引领,向投资过渡的趋势。此外,随着资金到位,“造血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等一系列中国减贫经验也逐渐成为沿线国家效仿的对象。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能力建设跟进。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中国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属于最典型的发展公共产品。2008年以前,基础设施类援助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援助的比重约为23.7%,之后上升至30.8%,在所有援助类型中占比最高。
“一带一路”倡议也关注当地人口的能力建设。在“一带一路”的样板工程“亚吉铁路”项目上,中方不仅负责援建,而且还为当地培训了大量包括列车司机在内的运维人员和乘务员。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所在国的营商环境,增加了就业机会,为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包括设施联通在内的互联互通使沿线国家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为进一步释放其发展潜力创造机会。
三是国企勇担先锋,重义轻利。
由于通信、水利、电力、交通等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周期长、难度大、回报慢,私人资本参与度往往较低,因而国家力量成为中国在“一带一路”投资和开发的最重要力量。
同时,这也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方参与的中国扶贫经验的向外延伸。国有企业的带头参与,带来目的国最急需的资金和技术,而且为私营企业、跨国企业、国际组织以及公民社会的参与创造条件。
可喜的是,近年来,非国有资本的作用也有所上升。200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投资总额的98.0%来自国有企业,而这一比例在2017年降至59.7%。虽然国企投资仍然占据主导,但是非国有资本比例明显上升,多元化参与趋势逐渐形成。
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减贫和发展效应必将进一步显现。为此,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
首先,要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中国国内倡导“绿水青山”的大背景下,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对外合作项目中提高环保标准,实现绿色减贫和绿色发展。习近平主席强调“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其次,要加强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
投资和援助都有可能导致贫困人口形成“依赖效应”,利用不好反而会抑制其自身能动性的发挥。此外,随着投资增加,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有可能拉大,因此所导致的相对贫困问题也要纳入考量。加强当地技能培训、治理能力建设是保证脱贫人口不返贫的长期解决方案,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最后,要强化多方合作,优势互补。
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各自具有优势,当地政府、社区组织、国际机构以及知名人士也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有必要充分利用各方的号召力、专业知识和项目经验,形成促进减贫和发展的合力。
减贫是维护和促进人类发展权的最直接举措。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不仅会促进沿线国家的减贫和发展,而且还将通过贸易和投资带动全球经济发展,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一带一路 全球减贫 投资 援助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