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乐观的东北人 乐观的大东北 ——中国经济怎么看之六

2019年07月30日 10:00 | 作者:杨朝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说到就业,先讲个小故事。

1997年,我在东北一个距离哈尔滨只有100多公里的县城读书。我所在的高中,高考升学率多年排名全省前三。那年高考,我们班28名同学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其中,坐我前边的一位同学,成绩很好,仅仅因为感觉没考上自己中意的学校,就复读了一年,第二年考上了一所全国知名的海事学院。

我们都是文科生。在大学,他的高数成绩却比很多理科生都好;毕业后,他去了一家期货公司,很快就成为业内新星。

一个月前,他来北京考察市场。如今,他的身份是一名私家豆腐倌。而且,他的小店就在东北一个地级市。这让很多同学感到吃惊。

中间这些年,他生过一场大病,不得不与需要长期熬夜的期货操盘手生涯告别。养病时,他与亲戚合伙做过山货生意。病好后,经过考察,他开始琢磨起豆腐这个普通的生意了,并且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仅靠老客户就能把一天的生意全包了。

他选这个产业的理由是:第一,市场稳定,全国人民都爱吃豆腐,尤其东北种的大豆都是非转基因的,很健康;第二,这个市场缺少品牌,大多依赖某一家的大师傅;第三,生产有周期性,但又不长,容易调整,库存压力小;第四,单次消费额适中,存在较大的价格调整空间。

对于他的商业模式是否能走通,我无法给出准确的预判。我唯一能确定的是,他身上那股强烈的乐观情绪和认真执着做事的劲头,依然如20年前面对高考时一样。

这种天生的乐观,在我的观察范围内,无论是在校时的同学、食堂的大师傅,还是高中校门口那几位开“倒骑驴”、获得过柴油机厂优秀钳工的中年大叔,或者是刚上班没几天就赶上厂里改制的邻家大哥,都是标配。

他们当然每天也要面对柴米油盐,都要面对人生的生老病死,但在这片黑土地上,曾经插根筷子都能长成树的自然禀赋,以及漫长的冬日,告诉了人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所有付出,都会有回报;但是,如果错过了季节,冬天的大地里,无论如何都不会长出庄稼的。

即便东北三省总体上人口出现了净流出,总的生育率也排在全国倒数;即便很多人依然抱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偏见,东北冬天的严寒让很多投资的效率、效益都会天然地打个折扣,但基于这种乐观精神,我对东北经济重新振兴充满期待。

何况,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合理性,并不是仅有一个GDP指标。如果再从全国一盘棋角度看东北、看东北经济,也许就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还是以就业为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流动性最强的因素之一。就业本质上是跟着产业走的,产业是跟着比较利润率走的。东北人才流出大于流入,正是市场经济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作用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结果。这也正是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一个有利因素。

同时,老话儿常讲,水涨船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以及经济学常识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经济体内部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即便是当初资源输出比较多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也会获得比独立发展多得多的收益,以及效率的大幅提升。东北与全国、与全球的关系亦如是。

正如我的那位高中同学,他在做过多年全球粮食期货交易之后,再做东北的豆腐产业,其发展思路、产业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自然是那些师徒相授的传统从业者所难比拟的。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经济 怎么看 大东北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