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政策“朝令夕改”要不得

2019年09月02日 11:07 | 作者:潘铎印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本期望得到群众积极响应的好政策,结果却让基层干群叫苦不迭。《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部分地方政策出台太任性,说变就变,顾头不顾尾,缺乏连续性和配套政策,最终沦为瞎折腾,好事也会办砸。

“开始鼓励种烟草,后面让种苹果,又让种山楂。换一个领导,就变一个政策,很多特色种植未见收益就变换主意,老百姓损失很大。”东部某地基层干部表示,不少上级部门出台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前后任领导制定的政策经常打架,甚至同一个领导前后制定的政策都不一致,致使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经常变来变去,折腾多年,当地的特色农业也没有发展起来。

政策的多变,是因为有些政策在制定决策时就不科学,某些管理者的决策不是基于客观调查、科学规划、长远打算,而是盲目跟风、拍脑袋决策、应付上级考核;有的是对政策的统一性、可操作性考虑不周,部门之间没有进行充分的协调与沟通;还有的因领导干部频繁挪窝,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官不理旧账。进而导致,一些群众响应地方或领导号召没多久,就遭遇政策变故,令群众面临不必要的政策性风险与经济损失。

政策“朝令夕改”要不得。任何一个单位和部门,无论领导人变与不变,制定的政策,都是跟老百姓之间订立的一种带有法律意义上的承诺,都不能随意改变。如果因为时代的变迁、时间的变化,政策滞后,确实需要改变,也得经过跟民众充分的协商,反复论证之后,才能做出。否则,政策失去了长期性、连续性,朝令夕改,就会使人对政策丧失信任,丧失信心,丧失威信,进而影响政府公信力、权威性和政治形象,更将严重影响地方的经济发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对民生难点、痛点,老百姓最有切身感受;政府的政策特别是民生政策准不准、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如果民生政策能够直指民生难点和痛点,那就是好政策,反之就可能“虚焦”“脱靶”。在制定政策时,政府怎样才能精准聚焦问题、更好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问需于民”。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与民众休戚相关的政策文件前,应该进行充分调研,听取各方的意见,确保制定的政策具可操作性、时效性。在政策执行中要保持严肃性、稳定性,避免朝令夕改,要准确把握政策要求,层层压实责任,保障落实到点,让政策承诺切实得以兑现。对“朝令夕改”的政策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决策严重失误特别是“拍脑袋决策”的行为,必须依法依纪严格追究相关领导人员的责任,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

群众获得感应是衡量政策好坏的重要标尺。制定政策,相关部门应专门派人深入基层一线,真正倾听群众心声,看看基层落实过程中有什么难处,做好政策落实中的跟踪调研,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发现有偏差应及时纠偏,保证政策取得实际成效,回应民意民生期待。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政策 朝令夕改 制定 群众 决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