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银朵兰:创新发展让维药花开正艳

2019年09月25日 09:16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彩C2019-09-25zx501_P_1_50_1968_753_2490

银朵兰的名字,来源于维吾尔语,意为“新药”。

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制药厂,到新疆首家新三板上市的民族药制药企业,银朵兰的转型发展之路,并不轻松。

民族药也需要构建技术体系

“银朵兰的前身是乌鲁木齐制药厂,有50年的制药历史,因产品结构单一、管理模式滞后等原因,企业濒临破产。2001年改制重组,成为华源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新疆银朵兰维药股份有限公司。接手之后,我们就决定调整银朵兰的产品结构,淘汰缺乏竞争力的化学药品,开发研究民族药。”至今,回忆起最初的接手,华源集团董事长李俊仍表示,其中的辛酸一言难尽。

辛酸,并没有动摇李俊要发展民族药的意志。

原本,李俊是一位地产界的佼佼者,但在接手银朵兰之后,他信誓旦旦:“药业上的亏空,砸进房地产上的利润也要做下去,一定做好!我对新疆民族药业的信心始终不渝,这是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份很好的事业。”20多年过去了,银朵兰的发展一片生机勃勃,成为一家集新疆特色民族药种植、生产、营销和研发等完整产业链为一体的企业。

并且,银朵兰不仅走出了新疆,走到了国内的其他地区,也走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9年5月,银朵兰还上榜国家工信部公示的全国首批16家医药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作为与藏药、蒙药、苗药并列的四大民族药种类之一,维药实际上的产业规模并不大。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维药的理论标准和技术体系较为薄弱,因而实现产业化面临的难度较大。”李俊介绍,新疆有众多的民族药资源,如红花、一枝蒿等,均为特色药资源。为把这些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银朵兰开展了自己的探索。

比如,为从源头上把控药品质量,银朵兰建立了2000余亩的中药民族药材种植基地,在基地科学选种育苗、规范栽培技术,规模化开展一枝蒿和板蓝根、小茴香、洋甘菊等特色药材的人工驯化培育与种植,保证了种植药材从源头上有效、可控,确保药材质量的安全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同时,在自建种植基地的过程中,银朵兰也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标准,并成为新疆首家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的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单位。

加强科研合作

助力特色药产品化、产业化

今年6月,银朵兰与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药研发、已上市产品的工艺和质量提升、产品海外注册等方面开展合作。

签约时,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阿吉艾克拜尔·艾萨表示,目前,新疆的医药产业每年增值在30%左右,可以说是新疆发展最快的领域和产业之一,在全国及中亚地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中亚地区大部分的药品来自于欧洲,运输距离远、药品价格高,而新疆地产中成药,在中亚地区不管是在价格还是在治疗方面都很有优势,这将有利于新疆地产中成药进一步开拓市场。

市场首先需要产品做支撑。要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还需要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2017年4月,新疆首个地产科技成果——民族药新药“比那甫西颗粒”成功转让于银朵兰,这是新疆中医民族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个典型范例,将大大加速该新药的上市进程。如今,该项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几家医院进行二期临床研究,2020年启动三期临床。

复方一枝蒿颗粒的产业化,也是相似的路径。作为新疆独有品种,一枝蒿虽然药用历史悠久,但野生资源数量也在逐年锐减。银朵兰则是早在2004年就开展了道地药材野生变家种的技术研究。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一枝蒿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灌排水及施肥研究、一枝蒿药材适生区及生态环境研究、一枝蒿种子储存时间对品质的影响研究等。历经10年努力,解决了独家产品在药材原料上的后顾之忧。

“如果不是企业接手进行成果转化,院所又不具备这方面能力,我们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了。这会是民族药传承发展的损失。”闫明坦言,医药产业投资大、研发周期长,加强医研企的合作,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果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民族药有望成为民族地区的新经济引擎。特别是当下,多项国家政策直接或间接支持民族药的发展,银朵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功实现了转型跨越。”李俊表示,虽然发展历程艰辛,但他对维药发展依然信心满满。


编辑:刘畅

关键词:银朵 朵兰 新疆 民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