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生态中国>生态产业>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巴彦淖尔市:生态农业与脱贫攻坚同步前行

2019年10月30日 16:11 | 来源: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到: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扶贫产业,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绿色产业、高端产业,并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确保产业、生态的可持续,让生态农业与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前行。

打好“生态牌” 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基地

这段时间,在五原县隆兴昌镇荣义村的仿野生红花种植基地里,每天都有300多人分散在漫天花海里采摘红花。劳作一上午,人均收入150元,手快点儿的人能收入300元左右。一个月采摘期结束时,人均摘花收入在6000元左右,高的能挣到近万元。

红花喜欢温暖、干燥的气候,适宜在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土壤里种植,而要获得高产,必须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均匀,排水良好的中、上等土壤。五原县的生态气候土壤则完全满足上述条件。

土好、水好、空气好,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五原县发展绿色农业的最大优势。近年来,五原县坚持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引领、质量兴农,着力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生产经营体系完备、业态类型丰富的特色农业品牌。

今年,五原县整合扶贫资金3246万元,建成钢架拱棚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10个,所有园区坚持三品共建(品牌、品质、品种)、“三体”共育(田园综合体、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化联合体)、三生共融(生产、生活、生态),实现控水、控肥、控药、控膜等生态农业技术全部覆盖。胜丰镇的灯笼红香瓜、隆兴昌镇的河套南瓜、丰裕乡的蜜瓜、新公中镇的西州蜜、塔尔湖镇的白梨脆等绿色瓜果品牌已成为五原县产业扶贫的特色名片。与此同时,五原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整合扶贫资金,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市场,科学合理确定种植意向,形成大园带小园、产业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在园区培育、联结在园区建立、动力在园区激发,贫困群众在园区持续稳定增收。

打好“科技牌” 推动传统产业对标高位

走进五原县胜丰镇的扶贫产业园,西瓜王子、贝贝南瓜、QQ南瓜、火龙果、秋葵、草莓、樱桃等30多种作物生机勃勃,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贫困户王永宝正在自家租用的拱棚里采摘白梨脆香瓜。“平时自家地里都是种点玉米、葵花,一年下来收入都不够生活开销。现在镇里带领我们发展拱棚种瓜果,一个拱棚一茬的利润就有6000多元。”王永宝喜滋滋地说。

2018年年底,胜丰镇注入扶贫资金330万元,建成占地168亩的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园区与五原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合作,引进50位“农创客”,租赁扶贫拱棚105栋,集中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农业新品种。

近年来,五原县与30多所农业高校合作,引进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100余位,建成科技小院7个,科技指导覆盖22个扶贫产业园。同时,坚持紧盯扶贫特色产业、着眼市场需求,开展实用技术、转移就业等精准培训30多场,实现有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一人一技全培训”,补齐技术短板。

打好“融合牌” 多点联动延长产业链条

假日里,五原县塔尔湖镇的活羊博物馆、特色养殖科普教育园、千亩林果采摘园都是休闲观光的好地方,逛累了还能去农家乐怡情小酌品位乡土文化。近年来,塔尔湖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加快“农旅融合”进程,打造生态旅游之乡。建成了千亩设施农业种植基地、联丰村万亩田园综合体、巴美湖国家湿地公园、特色养殖科普园等,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带动96户贫困户发展瓜果种植、采摘,带动46户贫困户依托景区发展服务业,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不仅如此,五原县还依托县域内的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五原抗战纪念园、葵花公园、特色养殖科普园和7个乡镇田园综合体,连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全域农耕文化旅游。通过全力推动景区内土地流转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打好生态农业旅游这张牌,五原县走出了一条多样化特色产业扶贫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已识别的5760户12419名贫困人口中仅有5户1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由5.6%降至0.006%,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行列。2018年7月,五原县实现区贫县“摘帽”。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