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夏普利斯:他将“第二颗诺奖的种子”埋在了上海

2019年11月22日 17:28 | 作者:许琦敏 | 来源:文汇网
分享到: 

在1.jpg

刚刚,美国有机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利斯当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

■夏普利斯2016年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设立实验室,每年至少有一个月都会在上海工作。每次来上海,夏普利斯总是尽力避开一切应酬,享受在办公室、实验室里与学生交流的时光。对于连续两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邀约,他却从不拒绝,因为没有什么比沉浸于学术更美妙的事了。论坛上的他十分活跃:“与不同领域的顶尖头脑一起交流,令人非常愉悦。”

■“上海是一座颇具魅力的城市,尤其适合开展化学研究。”夏普利斯觉得,在上海几乎可以买到所有需要的科研设备和试剂,做起研究来得心应手,“美国实验室需要的试剂还要来中国购买,否则实验就要停顿下来。”

在2.jpg

对一名科学家而言,有生之年能得到一次诺贝尔奖,已是莫大的荣耀。可今年78岁的巴里·夏普利斯却被很多同行认为有希望再次被诺奖垂青。他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几乎完全放弃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投身开拓一个将会给整个化学界带来颠覆性变革的领域——点击化学。

而这一次,他把“第二颗诺奖的种子”埋在了上海。2016年,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设立实验室,每年至少有一个月都会在上海工作。

每次来上海,夏普利斯总是尽力避开一切应酬,享受在办公室、实验室里与学生交流的时光。对于连续两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邀约,他却从不拒绝,因为没有什么比沉浸于学术更美妙的事了。去年他携夫人一起来沪参加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今年则带了合作者吴鹏博士,为的是全心参与、全情投入。论坛上的他十分活跃:“与不同领域的顶尖头脑一起交流,令人非常愉悦。”毕竟,能跟上他思维节奏的人太少了!

一路追着“上海氟”从美国来到上海

“巴里是个很纯真的人,他的眼里只有化学。”与夏普利斯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这么说。生活中,这位泰斗级科学家率真得像一个孩子,吃饭时会用手抓,每天想睡就睡,醒了就不停地工作,一点不在意三餐时间。只要有人和他聊化学,尤其是点击化学,他必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他的思维跳跃性极大,很多学生跟不上他的思路,经常进办公室时兴高采烈,出来的时候一脸茫然,回味起来又觉得受益匪浅。”负责夏普利斯有机所实验室管理与运转的董佳家研究员如是说。

与上海有机所的合作,是夏普利斯主动提出的。早在2015年,夏普利斯就给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戴立信发来邮件:“我需要真正‘有机所式’的化学家们管理此类合作……我喜欢有机所的化学风格几十年了。”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上海有机所有着世界化学界数一数二的氟化学研究力量,“上海氟”声名远扬,而发展点击化学正需要含氟化合物。

本届论坛上,夏普利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对上海实验室的工作非常满意。“这里的学生非常优秀,工作也非常出色”,实验室产出重要成果的速度超出他想象——成立仅一年多,上海实验室与夏普利斯美国实验室合作完成的论文就登上了《自然·化学》杂志。今年国庆节,实验室完成的另一篇重磅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这些工作对点击化学相当重要!”他对此感到十分欣慰。

为了与夏普利斯共同庆祝实验室取得的成绩,学生们将论文中分子“魔术扣”所形成的“七龙珠”分子印在了他的生日蛋糕上。

大师给科研带来的,是哲学境界上的提升

近四年来,夏普利斯带来的影响力显而易见。点击化学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比如它能使新药研发的投入大幅降低。以他的实验室为支点,点击化学的思想与方法开始向不同学科方向伸展。董佳家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对于一个成立不到五年的年轻实验室而言,这样的发展速度难以想象。同时,夏普利斯还将一些优秀学生推荐到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开展相关课题合作研究。

不过,这只是大师所带来的影响中最可见的部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看来,夏普莱斯给化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哲学境界上的提升。

夏普利斯最喜欢那些与自己天性契合的学生——心怀好奇,且纯粹因为喜欢而从事科研。他曾经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带教研究生,却发现有些学生“太聪明了,我没法教”。因为这部分学生功利心太强,早就设计好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台阶,到他实验室只是为了跨上这级台阶,丝毫不去享受科学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夏普利斯很少用负面词汇评价他人,如果说“都一样”时,就意味着他认为这并非一项具有原创性的工作,而只是在重复他人的思想或方法。为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夏普利斯常会从生活态度上去影响他们。有一位从大山走出来的博士生,从小作为家中独子而受到过分保护。夏普利斯就出钱给他报了一个游泳班,“连我的狗都不怕水,你怎么可能学不会?!”其实,他的真正意图是鼓励学生去尝试从没做过的事,有勇气走出习以为常的“舒适区”。

诺奖得主实验室也有招收博士后的烦恼

“上海是一座颇具魅力的城市,尤其适合开展化学研究。”夏普利斯觉得,在上海几乎可以买到所有需要的科研设备和试剂,做起研究来得心应手,“美国实验室需要的试剂还要来中国购买,否则实验就要停顿下来”。

然而,享受科研、随性生活的夏普利斯也有烦恼。按理说,夏普利斯在中国设立实验室,前来应聘博士后的申请应该如雪片般飞来。可现实情况却让他皱起了眉头:根据现有政策,本土博士后的待遇相当低,而且如果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今后从事科研所能得到的资源也会与“海归”有较大差异。他由衷希望相关政策加以改进,让更多优秀博士生留在国内完成博士后深造,这对于提高中国科技实力至关重要。

记者手记

在“第二故乡”作出“第一选择”

夏普利斯主动要求来沪工作,曾在上海科技界引起不小轰动。毕竟如此坚定地认准上海的科研合作伙伴,有志于将“今后十年”的科研生涯留给上海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即使不能说独一无二,也还算凤毛麟角。

然而,就在这几年中,有志于扎根上海创新创业的科学大师越来越多,申领中国永久居留证的诺奖级科学家也在日益增多。这既是对上海科学底蕴、科研氛围的认可,同时也给上海提出了更多新课题:如何使大师的精神与学识,更深层地滋养上海城市的创新精神、浇灌丰沃创新土壤?如何让大师的行为与风范,提升青年一代的境界与胸怀?

正在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为我们走近大师、了解大师,提供了一个机会和窗口。65位科学大师不仅带来了各自研究的最新进展,还在探讨交流中发表着颇具价值的真知灼见。尤其在今年论坛上,百位优秀青年科学家中,有不少人的参会资格就来自于诺奖得主的推荐。他们之中,未来一定有人会将自己的科研生涯留在上海。

当上海成为越来越多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第二故乡”,当更多“最强大脑”像夏普莱斯这样将上海作为未来发展的“第一选择”,上海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上海 夏普利斯 实验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