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专家掲秘苏东坡谪居广东惠州时的“思想转型期”

2019年11月26日 16:39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专家掲秘苏东坡谪居广东惠州时的“思想转型期”

    图为杨子怡(左二)在第十届(惠州)东坡文化节举行的以“解读东坡文化时代内涵,提升城市品牌传播价值”为题的“圆桌论坛”上座谈 宋秀杰 摄

中新网惠州11月25日电 题:专家掲秘苏东坡谪居广东惠州的“思想转型期”

中新网记者 宋秀杰

“东坡被贬惠州是他本人的不幸,但却是上苍赐给惠州人民的礼物。”11月23日至25日,在广东惠州举行的“2019广东旅游文化节暨第十届(惠州)东坡文化节”的40多项活动,基本上融入了东坡元素。对此,中国苏轼硏究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苏东坡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名誉会长杨子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感慨地讲述了自己研究苏东坡文化的情怀,并掲秘了苏东坡谪居广东惠州的“思想转型期”。

研究东坡文化,就要学习东坡的悯世情怀。杨子怡称,东坡一生充满了悯世情怀,从小立志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他在《谢晴祝文》评价自己是“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他对待百姓平等如一,不分等级、贤愚与地域,爱民如子。他主张“视民如视其身,待其至愚者如其至贤者”(苏轼《既醉备五福论》),这就是有道“君子”之所为。作为父母官,他常常把自己看成是民众中的一部分:“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即使在自己屡受挫折,受到无端迫害的逆境里,他也未改初衷。

研究东坡文化,就要学习他廉洁刚直的政治品格。杨子怡称,苏轼十分注重廉洁自律,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对廉洁从政做了全面论述,在名篇《赤壁赋》中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其绝笔《梦中作寄朱行中》里说:“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从不贪图钱财,不出卖书画,一概回绝作书画的请求;不收润笔费,一概回绝作墓志铭者的请求。他秉性刚直,为人坦诚,从不向权贵低头,从不肯改变自己为民的本怀。在《思堂记》一文中他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因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直陈时弊,敢逆龙鳞,表现出一个古代直臣的耿直本性。即使在贬处惠州也如此。在他所写《荔枝叹》中,他指名道姓直指本朝权贵,揭露他们媚上取宠及穷奢极欲的生活。

研究东坡文化,就要学习他的幽默与智慧。杨子怡称,他胸襟澄净,个性倜傥,处世潇旷,常善于把痛苦化于幽默之中。比如明明是贬处黄州,他却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自我解嘲,把初贬之苦化入幽默之中。又如,闲居惠州明明是生活困窘到需学生、友人馈米馈柴,他却说“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不屑一顾,轻松以对。又再如在海南时明明是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中,他却说“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乐观豁达之态全出。

研究东坡文化,就要勤于反省。杨子怡称,苏东坡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东坡早年是一个忠君意识很浓的人,写于25岁时的《秦穆公》诗,就极力为秦穆公以三良为殉进行辩护,认为秦穆公是春秋时贤明君主,不可用遗命以三良陪葬:“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但贬惠后对此事有了较深的认识,在其《和陶咏三良》一诗中,认为三良之死轻如鸿毛:“三子死一言,所死良已微……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看法与以前截然不同,对君主旨意,要看其正确与否才可决定是服从还是违命,不能一味盲从愚忠。这表明东坡在进行反省和反思,可见惠州就是他思想的转型期,如学者所言,他完成了由臣到人的转变。

杨子怡表示,东坡是惠州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要把这张文化名片擦亮,把东坡文化打造成为大湾区有特色的文化,提升惠州在大湾区城市乃至全国东坡文化的竞争软实力。(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惠州 东坡 文化 苏东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