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安家瑶:穿行时空隧道

2019年12月10日 09:4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委员简介:

安家瑶,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汉唐考古、城址考古与保护。

从发现良渚、二里头遗址到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到第一次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穿行于北京展览馆时光隧道中,呈现成就丰碑的文物事件和展现时代变迁的文物展品就在眼前,安家瑶仿佛看到了父亲(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和自己倾尽毕生心血写下的考古人家的故事。故事见证了考古这个在中国诞生不到百年的年轻学科,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筚路蓝缕的情景,以及近几十年蓬勃发展中每一个坚定的步伐和累累硕果。

“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开辟了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工作的先河。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考古事业也期待着复兴的契机。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人员主要是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原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的一部分成员,以及新增加的几位年轻学者。我父亲当时离开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进入了考古所,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在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冈武官村大墓和河南辉县战国墓葬的发掘,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大幕。”

此次展览共展示了3条体现考古工作成就的事件。以良渚、二里头、秦始皇陵兵马俑、三星堆等为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一系列重大考古项目及成果,将中华文明史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考古学,通过大量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及分析,实证了中国100多万年的人类史、1万多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及其发展演变历程,掌握了中国人类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以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文明探源工程为代表的三代考古及新石器时代考古专题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5000余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已经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文明如满天星斗。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为配合国家诸多基本建设而开展的“基建考古”发掘项目覆盖全国,为解决重大学术问题或各级各类文保单位展示利用需要而设立的“主动考古”发掘项目日渐增多。

“1956年到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城市建设,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夏鼐先生和我父亲的带领下,组织全国几十名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库区上村岭北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清理挖掘古墓葬234座、车马坑3座、马坑1座,出土各类文物9179件。这些重要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两周之际考古学的空白,而且从此拉开了虢国历史文化考古和研究的序幕。”

“我印象深刻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展的配合三峡工程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全国几十支考古队聚集会战,对三峡文物实施抢救性保护,那也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保护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文物保护工程,获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后来南水北调工程上马,其间文物保护工作曾严重滞后。要知道这项工程穿越中华文明的腹心区域,但在工程规划阶段和项目建议书阶段,并没有充分考虑文物保护问题,事关北朝墓葬、武当山遇真宫、京杭大运河等700多处文物遗址遗迹的存亡。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社科界和政协委员们一起座谈。会上,我讲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问题,引起他的高度重视。会后,他让秘书找我要走了发言稿,并用红笔在有关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的文字下作了重点标注和批示。随后,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这份发言稿上作了批示。后来,财政很快给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拨了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中国考古学者薪火相传,为“通古今之变化”奠定坚实研究基础,以“发思想之先声”作为光荣学术使命,继往开来,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鞠躬尽瘁,砥砺前行。

“新中国伊始,考古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在当时,全国范围内真正受过考古学专业训练的不过十几人,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支撑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在我父亲的年代,一个考古队能有一台黑白照相机就很珍贵了,遇到无法及时拍照的情况就只能画下来当作资料保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野外考古时要把相机绑在氢气球或者热气球上去拍照,当时还怕万一气球破了摔坏相机,一般都多绑几个气球备用。现在无人机技术让拍照这件事变得很轻松了。过去我们每挖掘一个遗址都得标记得清清楚楚,在哪个房子旁边、跟前种的什么树都得记好。但等过几年再去看,房子拆了、树砍了,就可能找不到了,而现在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就很容易能找到。”

“田野考古,是一切考古研究的基础。做考古不能成摇椅上的考古学家,必须亲自到现场去发掘,所以田野考古是考古学最基础的部分。我们一般一出去就是几个月的时间,绝大部分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无论是老一辈考古大家还是今天的年轻考古人,大家都不畏艰难执着于事业。就这一点而言,几代考古人都一以贯之,这也是我们坚持没变的初心。”

作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迄今,中国已拥有55项世界遗产。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考古学在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对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化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工作。大家都开始意识到考古学研究的遗存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些人类文化遗产和财富,是包括考古学家在内的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文物 保护 中国 考古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