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陈文艺:环评编制时间过长症结在哪里?

2020年04月22日 15:44 | 作者:陈文艺 |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 

近日,某省生态环境厅官网上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环评文件编制单位抽查结果。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公布的内容,除环评文件及其编制单位抽查结果和不及格环评文件清单外,增加了环评文件编制时间统计表,显示了编制单位接受委托日期至审批部门受理日期的时间。

此次共随机抽查91份环评文件,其中报告书29份,报告表62份。根据公布的抽查环评文件编制时间统计表分析,环评文件平均编制时长5.8个月,超过10个月的有15个。其中,报告书平均编制时长7.1个月,最长20.9个月,最短0.5个月;报告表平均编制时长5.1个月,最长28.6个月,最短0.5个月。

编制时间长达10个月以上的环评项目,可能是由于工艺调整、路线(选址)变更、公众异议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扣除15个可能因主客观原因造成的环评“超长待机”项目,其他76份环评文件平均编制时间3.7个月(其中报告书4.8个月,报告表3个月)。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已明确要求,“2019年上半年,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20个工作日以内”。

环评文件编制时间过长,目前在全国并非个别现象。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环评队伍技术骨干流失。环评制度改革后,取消了编制单位资质要求,大部分项目简化成登记表后,环评从业门槛降低、业务萎缩,致使一部分环评持证人员转入环保管家、污染源普查、排污申报或其他环保咨询服务,环评队伍技术骨干流失。坚守环评岗位的人员,部分自行组团承揽业务。环评从机构团队协作变成小分队承揽甚至个体单干,环评由大中专毕业生甚至在校生等“枪手”编制,持证人员签名、挂靠机构盖章的现象偶有发生,既影响环评编制质量,也影响编制效率。

二是环评管理统一尺度尚未形成。国家对环评报告书编制规范、内容有统一要求,报告表则以固定表格填报,且规划环评包含的建设项目环评还可进一步简化。但实际上,地区不同、审批部门不同,甚至是同一单位的不同编制人员,对环评的管理(要求)尺度也不尽相同。除规定的内容外,一些地区的编制单位还要求业主单位提供规划、土地、非林业用地等证明,项目所在地乡镇(街道、园区管委会)准入证,以及污水入网证、危废处置合同等可以事后办理的相关手续,作为环评文件的附件。由此导致附件内容比正文还多,报告书动辄两三百页、报告表近百页,“小项目、大环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几百或近百页的环评文件,能真正起到指导业主单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核心内容反而不多,法律法规规定应包含内容缺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编制单位以各种证明代替环评应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相符性分析、项目环境可行性分析等内容,导致在漫长的等待和办理各种繁杂证明、手续时,有的业主单位基本丧失了创业热情,知难而退。个别业主铤而走险,未批先建,给生态环境安全埋下了隐患。

近几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精神,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减少审批数量、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审批时间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革,使环评在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编制时间长、附加材料多等现象依然不可忽视。建议进一步加强环评从业人员管理,通过建立网上监测云平台,对环评编制过程实施全程监测监控,及时发布监测监控结果,及时发现并纠正进度异常项目等措施,缩短环评编制时间。不遗余力深入推进《“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推动环评与选址意见、用地预审、水土保持等并联审批,进一步简化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前置审批手续,不断提高环评编制效率。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环评 编制 时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