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生态中国>要闻 要闻

耕育田园守护心灵、耕育伦理健康人生

2020年05月16日 17:17 | 来源:中国生态产业网
分享到: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处于发展和转型并行时期,科技进步促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城镇化让国民的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抗疫使一部分人心理健康问题显现。由于各种压力和恐惧会引发精神疾病,特别在年轻人中都有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不管是心理疾病还是心理障碍或是抑郁倾向,都要警惕抑郁症患者年轻化的问题,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微信图片_20200516171546

人类是从大自然进化过来的智能动物,天生带有自然情节和绿色生态基因,人类的心灵深处都不由自主的向往大自然。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破坏了一部分自然,也改造利用了一部分自然。在破坏和改造利用的过程中,从刀耕火种过渡到农耕的稳定和平衡,其中可持续利用的农耕土地称之为田园。田园配套了耕育农法、有机质农业、耕育康养组合成了耕育田园。研究表明,田园和大自然能给人们心理健康带来很多有益影响,在户外的自然微风拂面或沐浴阳光就能降低人体的压力,如能置身与牧歌田园、生态农庄、湖滨森林效果更佳。

1、 五月是心理健康意识月

每年5月是心理健康意识月,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提到,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有过心理精神或神经疾病。心理健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心理疲劳是健康最大敌人。目前,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正在上升,而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精神健康危机。健康中国要求,倡导社会关注,提升全民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意识。

每年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核心是: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进而爱别人,爱社会。引领学生走出不良情绪,获得自我成长。

每年10月10为“国际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一半的精神疾病开始于14岁,但大多数病例没有被发现和治疗。抑郁症是造成青少年疾病负担的第三大主要原因,尤其是当抑郁症长期存在,程度达中度或重度时,可能构成严重的健康问题:患者深感痛苦,工作、学习及家庭功能也受到损害,近些年因为抑郁症而休学甚至退学的例子越来越多。中国是全球抑郁症疾病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智力和追求的社会群体,在新的教育体制和就业形势下,更易于遭受抑郁侵袭。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学业、人际、恋爱、家庭以及就业压力或成为大学生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2、 国家政策强调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养

2016年以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中均提出要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2019年7月我国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将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列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微信图片_20200516171619

2019年12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等十一部委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强调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到2022年底,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为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要求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家人、爱国爱民的意识,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倡导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

3、 国内外居民健康素养情况

心理健康素养在国际上已经对心理健康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国家展开了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项目,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等地的研究表明,一些具体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我国的心理健康素养措施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模式,而要服务于我国当前国民心理健康促进的需求,适合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国民心理健康影响的规律。最终的目标是在社会中建立起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让公众普便掌握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心理异常时能够及时识别症状,克服病耻感,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在心理正常时能够保持良好心理健康行为,积极预防心理疾病,幸福生活。

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心理健康促进的重要因素在国际上已有大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有利于及早识别心理疾病,获取及时有效的支持和治疗,从而改善个体和公众的心理健康。人们关注心理健康素养,目的在于维护和提升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加强心理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的手段,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可以像健康素养一样越来越受到共众的重视,而且也需要更多的公众为促进心理健康而采取积极行动。

4、 田园生活是疗育心理健康的良方

2020年春节,人们在居家生活期间除了期盼生态食材、生态饮食外,最大的向往就是田园牧歌的大自然,哪怕是居所周边花草树木,人们也过目难忘、记忆幽深。大自然的声音具有唤起人类记忆的特殊能力,泥土对心灵的抚育好于任何药物。在田园中,我们使用的视、听、嗅、触和味觉等感官越多,收益越大。聆听树叶的声音或是嗅一嗅雨水的芬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接触大自然会让人们身心愉悦,充满活力。同时,也会让人感到生活更有意义更有目标,做起事情来也更得心应手。

几个世纪以来,跟自然有关的人类活动,如园艺和农耕,一直被世界各地用来治疗抚慰心理健康,“自然”的药方可以治疗抑郁和焦虑症。当我们看到动植物不惧严冬酷夏顽强的生命力,那种四季轮回的节奏和再生重生的力量可以给人们带来生命的希望,大自然对人类的这种魔力具有神奇力量,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焦虑,消除生活的压力。当你看着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都能让你暂时从不断压力中解脱,而照料一颗植物和一个动物的成长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抚育能力,看到动植物茁壮成长时就能带给我们一种成就感,这对精神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尤其显著。

微信图片_20200516171645

5、 田园与自然慰藉心灵的作用显著

田园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量,大自然和田园中存在着一些对于我们灵魂的平静至关重要的遗传代码。在现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以及社交媒体和电脑娱乐占据了一部分人的时间,这部分人成了“屏幕控”奴隶。大自然对心灵有慰藉作用,尤其有益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丹麦一项新研究表明,童年时期多接触自然,成年后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会显著减低。在田间耕作、生产、劳动,虽然身体会疲劳,但是心情会愉悦。有利于睡眠、消化、减压,治疗预防身体和精神疾病。

人类对大都市生活与精神疾病的关联研究起于上世纪30年代,学者们认为,喧嚣吵闹、环境污染、经济压力等问题成为人们心理疾病的诱因。根据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卫星捕捉到的绿色地带图像,结合国民登记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了童年期接触大自然与心理健康的潜在联系。大自然能促使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增强他们的社会凝聚力,对心理健康起到良好作用。

6、 耕育伦理促进生活快乐、人生健康

耕育伦理道德(下称伦德)是耕育伦理和耕育道德的合称,耕育伦德是在中华农耕伦德精粹的基础上,与生态伦德、耕育文化、耕育文明综合集成的优秀活态体系,也是中华伦德的传承与创新。耕育伦理道德核心理念:善良真诚、互敬互爱、天地人和、修身保节。耕育体系融合了劳育、美育等学科,其核心理念:回望农耕、耕读新传、生态保育、文化伦理。耕育伦德是涉及农业、文化、饮食伦理道德等诸多交叉领域,耕育伦德与耕育文化、耕育文明、耕育农业、耕育农法、耕育田园、耕育技艺、耕育康养、耕育美膳、耕育品牌共同形成耕育体系大家庭。

人类与生俱来有与大自然情感联系的本能,耕育心理学将中华传统中医系统论、整体观、辩证观的原则引入心理学的领域,促成心理研究方法。耕育田园和生态志愿者健康理念,可以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情绪健康、意义深远。

田园是人与自然发展情感的纽带。田园生活会帮助人类身心和谐、心理平衡,通过观察到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周而复始,回归田园、拥抱大自然可以减轻压力,恢复意识,降低焦虑心理状态。耕育疗法、耕育心理学从建立新型人与天地和社会关系,通过耕育田园培养国民健康素养。建立生态饮食食疗、耕育自然疗法、耕育心理疗法;疗育身体、疗育心灵,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共同的健康。(作者孙建系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