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画里乡村”的振兴之路

2020年06月04日 14:43 | 作者:孙海涛 沈建平 汪政宣 | 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 

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花格窗,走进位于皖南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随处可见白墙褐瓦的徽派建筑,点缀在绿水青山之间,仿佛一幅幅散发着水墨清香的“画里乡村”。

歙县是徽文化主要发源地,素有“徽商故里”“东南邹鲁”美誉,更有中国“歙砚之乡”“徽墨之都”“牌坊之乡”等旅游名片,已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称号。2017年,该县荣获“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近年来,该县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切实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先后完成27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省级中心村82个、市县级中心村17个,今年又启动建设省级中心村33个。

保护生态 “山水画廊”新安江

阡陌稻田、茶园如梯,碧水潺潺、绿树绕岸……在千年古村昌溪乡昌溪村,农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恬静宜人的乡村风景如诗如画。

“昌溪村是历史文化名村,这里走出去很多文化名人和徽商。这一个村就有三家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十分罕见。现在,很多外地游客来玩,主要是想看看这些牌坊、祠堂等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它们代表着徽州文化的精髓啊。”在昌溪乡乡长方惠丽带领下,记者在村中看到九子巷民居群、古樟树、古木桥等自然文化资源,感受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该村入口处,一条昌源河清澈见底,水中小鱼欢跃游动。“这条河是新安江支流,我们参与‘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建设,注重生态保护。沿河不许村民种菜,禁止捕鱼,关闭养殖场,改水改厕,减少各种污染,退耕还林达20多亩。”方惠丽说,如今河流水质好,没有杂草,连很久不见的野鸭也飞回来了。

“十多年前,新安江水面两边都是密密麻麻的网箱,渔民用来养鱼,但是投放的饲料会造成水体污染。”在深渡镇绵潭村,村民陈宏兴告诉记者,新安江上游人均耕地不足1亩,两岸许多农户过去“靠水吃水”,在水里养鱼、捕鱼。为保护新安江水质,自2011年起,沿江3000多名渔民拆除网箱6379只,退养产值近4000万元。

据了解,自2012年皖浙两省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实施以来,新安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已成为全国跨省流域治理的典范。为保护新安江水环境,歙县通过实行网箱退养、农村污水治理、畜禽养殖关停搬迁、村庄垃圾收集转运集中处置、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土地退耕还湿还林等一系列措施,全力保护一江清水。目前,沿江两岸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果,呈现出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新安江成了名副其实的“山水画廊”,成为黄山市热门旅游线路之一。

整治环境 美丽乡村添“颜值”

日前,记者走进依山傍水的徽城镇南屏村,看见村庄路面整洁,两旁鲜花绽放,“文化墙”上或写着村规民约,或画着乡村美景。在一家名为“生态美”的超市门口,记者看到三三两两的村民拎着袋子进出,他们用捡来的可回收垃圾兑换生活必需品。“这都是我平时捡来的可回收垃圾,每周来这里兑换盐、酱油等生活用品。”村民方惠芳打开袋子,记者看到里面装满塑料瓶、易拉罐、酒瓶等废旧物品。

“村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文明习惯逐渐养成。外地游客一到我们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美丽的村容村貌。”该村党总支书记张红星告诉记者,南屏村之所以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打卡地,不仅是因为我们有保护完好的古村落,还因为我们加强了村庄环境整治,完善了基础设施。目前,村里已完成村内道路硬化工程1000多米,兴建多处花圃、栈道、停车位等。

同样,在溪头镇蓝田村,记者看到民居巷内清洁,道路一尘不染,“蓝田·桃源”田园综合体已现雏形。“停车场是新修的,水口是新打造的,花卉苗木也是新种的,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说起蓝田村的变化,每个村民都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据该镇党委书记吴文斌介绍,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蓝田村集中力量治脏治乱,累计投入373万余元,改善人居环境。该村还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将环境管护网格化,引导村民除陋习、树新风,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据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歙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采取“党政主导、党员带头、干部主抓、农民主体”的推进方式,坚持将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以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五清一改”为重点,做到“以清开局、以拆破局、以整提升、以管促效”。自去年以来,全县完成卫生改厕4467户,发动党员、志愿者71770人次,清理积存垃圾杂物5923.28吨,整治乱堆放物品14084处,清理边沟河渠38.4公里,清理拆除简易旱厕、破旧猪栏、柴棚等无功能建筑670余处,规整土地面积13400平方米。

文旅融合 乡村旅游显活力

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歙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整合文旅资源,整集项目资金,整治乡村环境,打响旅游品牌,多措并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一个个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打造成为风景各异的“大花园”。目前,深渡镇跻身国家“美丽宜居小镇”,昌溪乡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县乡村生态旅游涉及19个乡镇,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一江新安水,万重枇杷山。5月下旬,深渡镇绵潭村的枇杷又喜获丰收,家家门前摆放着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枇杷。“该村是全国五大枇杷产区之一,每年枇杷成熟季节,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既可以体验采摘枇杷的乐趣,又可以游览美丽的新安江山水画廊。”深渡镇工作人员张艳红告诉记者,今年该镇围绕新安江百里画廊“一核两线”建设,着重打造省级旅游特色小镇,做大做强“三潭枇杷”特色产业,并发展以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主的综合服务业区。

在该镇“徽州丝绸文化园”,记者看到30年前的缫丝工厂改建而成蚕桑文化产业博物馆,再现了种桑、养蚕、缫丝、织造、成衣等完整的丝绸产业链,让游客近距离接触“一根丝”带来的文化韵味。“开园以来,已经接待游客达数十万人次,现已入选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文旅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新安江黄金水岸线的旅游内涵。”文化园负责人凌志华说。

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多年来,歙县以“品味歙县·自在乡村”为载体,以“走农村路、赏农村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品农村味”为特色,举办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共设“繁花似锦·春满歙县”“夏山如碧·活力歙县”“秋高气爽·魅力歙县”“冬暖田园·幸福歙县”四大板块,着力打造“春夏秋冬”四季乡村旅游精品板块,融合农耕文化、徽文化与乡村旅游,发掘乡村资源优势,宣传乡村文化内涵,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催生乡村旅游新业态。

关键词:“画里乡村”的振兴之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