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脱贫者说 脱贫者说

美了村容 美了民心

2020年06月04日 14:48 | 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郑思哲

5月23日,一场细雨温润着高原古城有些燥热的土地。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镇李家山村,细雨中的村庄宁静、祥和,只闻得淅淅沥沥的雨声和排水沟渠里哗啦啦的流水声。

“快进来快进来,这外头的雨估计还要再下一阵呢。”虽然行动不便,但李家山村村民祁生红还是在家门前不住的招呼我们进屋。“自打这村里修了排水渠后,村里的路面再也没积过水。”祁生红说,以前他们村里没有主排水渠,一到雨季村里的路面就容易积水,出门都成了件麻烦事。

屋外,细雨夹杂着些许寒意,但屋内却暖和许多。“去年村里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给每家每户都贴了保温层,还重新粉刷了外墙,这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祁生红说,自打村容村貌起了变化之后,村里人的素质也提高了不少,就连精神面貌也和以前完全是两个样子了。

是的,现如今走进李家山村,脚下是干净整洁的村道,两侧是绿意正浓的草坪,一根根“白净”的路灯,在夜幕降临时,能够照亮每一个回家的脚步。而整齐划一、灰白搭配的洁净外墙和描绘着各种各样景致的彩绘,无一不体现着新时代农村的崭新面貌。

在祁生红心中,这一切的变化,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我们可能到现在都还住在穷山沟里呢。”

时间转回2009年之前。此时的李家山村还坐落在李家山海拔3000余米的各处沟壑里,出行不便,种地不易。“那时候大家的吃饭都成问题,谁还在乎精神面貌和村容环境。”李家山村村主任马启林说,那会儿村民们生活的实在太辛苦了,种地都要走好几里的山路,而且庄稼浇水都成问题。“多半只能靠天吃饭。”于是村里数次向上级政府打报告要求易地搬迁,最终于2009年实现了这一愿景。

马启林说,易地搬迁后,政府给每户给予了19000元左右的房屋改造补贴,但那会儿除了规定房屋的高度之外,盖什么房子,怎么盖,全看村民们自己的条件。“所以,那会儿村里啥样的房子都有,从外面看上去有点杂乱无章。”

搬迁后,李家山村坐落在了国道227线沿线,交通方便了不少,村民们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收入是开始增加了,但村里的村容村貌却还是没什么变化。”马启林说,那会儿最头疼的就是垃圾和排水。因为没有主排水渠,所以一到雨季村里的路面上就容易积水。“虽说村里道路做了硬化,但由于排水不畅,所以一下雨,雨水就会夹杂着泥沙一起冲到村里的路面上,照样踩一脚泥。”

此外,之前村里的垃圾一直丢弃在一公里外的一处沙坑里。“虽然离了一公里,但是风一吹,那股子难闻的味道还是会吹到村里。”马启林说到这,不经意地皱了皱眉。

但这一切,随着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迎来了不小的变化。马启林说,继2018年村里修建了主排水渠、道路做了拓宽后,去年村里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每家每户贴了保温层,重新做了外墙粉刷,村道的两侧还做了绿化带,贴了道牙石,安置了50盏路灯,并且还给村里的广场重新贴了塑胶地面,修建了小游园和文化长廊。不仅如此,现在村里还配备了垃圾箱,有保洁员负责清扫村里街道垃圾,还有一辆小型的垃圾车负责清运。“村里的面貌一下子就不一样了,不仅看着整齐了许多,村里的环境也干净多了。”

祁生红说,自打村里的面貌起了变化,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比以前高了。“现在不少村民晚上没事就会围在广场上跳跳锅庄,别提多热闹了。”

村容村貌的改变,让村民们奔小康的积极性更高涨了。祁生红说,自打去年村里面貌起了变化,和他一起干手工编织的村民们更加积极了,自己也更有信心了。“去年一年,我干手工编织就赚了3万多元呢。”现在,祁生红带着30多人一起干手工编织,共同致富。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美丽洁净,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村容,更提升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美了村容 美了民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