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从魅力到实力: 非遗渐成贵州乡村振兴助推器

2020年06月28日 18:31 |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节庆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村规民约、审美观念、村落氛围……如果说物质文化是乡村文化中触摸得到的“脉搏”,那么,非物质文化则是乡村文化中感受得到的“灵魂”。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贵州乡村,看“无字史书”、听山歌、泡瑶浴,在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领略古韵今风的同时,看看非物质文化为乡村振兴汇聚了怎样的力量。

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恩宇

当熟悉的东西慢慢消散,人们总会想方设法留下一些回忆,或写诗、或作曲、或篆刻、或雕塑……老翁苗寨的服饰,也承载着这样的记忆功能。

老翁苗寨,坐落在纳雍县张家湾镇大山深处的老翁村,有81户398人,他们服饰图案元素丰富,基础花纹就有圆形、半圆形、葫芦形等,每种图案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长久以来,生活在这里的苗家儿女,遇到有纪念意义的事情,都会先记录到随手采摘的叶片上,再织成图案,绣在服装上。这些事情以图案和衣服为载体,祖祖辈辈地流传下去,因此,这里的服饰也被称为“无字史书”。

“你一看我家的衣服图案,就知道我家的历史了。”老翁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华笑着说,其祖上于清朝年间跨越黄河迁徙到老翁苗寨,因此,他家服饰上的图案主要由横条和方块组成,横条代表黄河,方块代表家乡的田。“同样,每一套衣服,都记载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年代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村寨的起源。”朱华说。

作为“无字史书”,这些服饰制作可不简单。

85岁的郭太文告诉记者,麻布是制作苗族服饰的重要材料。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有麻。7月份收完麻皮后,大家将麻皮晒干,割成条,搓成丝,然后用织布机把丝织成布。但这时,织出来的布是白色的。要到山上找蓝色的植物,烧成灰,放到水中,泡七八天,水变成蓝色便成了染料。将白布放入染料中,浸泡几个小时后捞出来,拧干,再浸入水中,再拧干,如此反复10余次,白布就变成了蓝布。蓝布经过蜡染以及一针一线的刺绣,就成了苗族服饰。

文化重在传承,也重在创新。现在,老翁苗寨不少村民经营起了苗族服饰,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服装的色彩、款型等进行改良,大大拓宽了市场销路,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布依山歌唱传承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义

“隔河听见画眉啼,山歌飞过百里溪……”走进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查白村,悠扬的布依山歌环山绕水,荡漾在田间地头。

查白村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查郎与白妹”。在很久以前,布依族青年查郎和白妹青梅竹马,长大后,两人互赠信物私订了终身。就在这时,寨中出现了老虎,叼走了牲畜、抢走了娃娃。一时间,人人谈虎色变。勇敢的查郎组织起了全寨的年轻人,将虎杀死。后来,一个财主看上了白妹,但遭到白妹的拒绝。财主不死心,便生计害死查郎,白妹得知噩耗后点燃了财主家的柴堆,纵身跳入火中,为查郎殉情……

为了纪念这对为民除害和抗暴殉情的青年,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一至二十三,黔西南州各县和毗邻的广西、云南等地的布依族群众都会聚集到查白村,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查白歌节”。

“赶场要赶查白场,知心话儿几背箩……”在“查白歌节”上唱了几十年的布依山歌,80余岁的布依族歌者白德舟感慨颇多:“山歌已融进我的血液里,高兴的时候唱,烦恼的时候唱,想唱的时候更是尽情地唱。”

聊起布依山歌,白德舟有讲不完的话:“每个时期的布依山歌,都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翻身做主人、农村大建设、改革新风尚、新时代新作为……这些主题都深受大家欢迎。”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布依族文化,1997年,白德舟在附近的马别布依寨办起了培训班,免费教大家唱山歌。在白德舟的带动下,当地村民踊跃参与。如今,当地因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迁来了许多新群众。白德舟又在搬迁群众中组建起一支表演队伍,大伙经常排练演出。

“以这种嘴型,吹奏出的音乐更加婉转动听。”随手拿起一片树叶,白德舟演示用树叶吹奏山歌。他说,赶“查白歌节”唱山歌时,树叶是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非常简单实用,和歌声搭起来相得益彰。”

“‘查白歌节’对传承布依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查白歌节’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中国节日志》。”查白村村主任刘正刚说,每年的“查白歌节”都非常热闹,有山歌对唱、吃汤锅、赶表和文艺表演等项目,一般要持续进行3天。去年的“查白歌节”,前后有10多万人来到查白村,大家以歌会友,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布依族文化。

瑶族药浴成新宠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丽

清晨,赵成毅打开家里的窗户。

“今天是个好天气,可以把药拿出来晒一晒。”赵成毅是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五里坡村民,同时也是一名瑶族医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浴项目县级代表传承人。

泡药浴,是瑶族同胞的一种生活习惯。

瑶族同胞常年居住在海拔高、湿度大、云雾缭绕,极易引发风湿、伤寒等疾病的深山密林中。为了防病治病,他们经常熬煮中草药用来洗浴。

瑶浴分为采药、煮药、洗浴三个步骤。

“瑶浴药源由不同的中药组成,必须一年四季都采摘,平均每个季节要采摘20多种药材。”赵成毅说,瑶族药浴配方有188种,主治47类疾病。瑶浴的药源主要生长在深山野林、沟谷水涧,采药人必须跋山涉水,进入深山,方可摘取。

“药物采集回来后,先洗净、切碎、放入大铁锅中煮沸,铁锅不能用盖子盖上,待煮出药汁后,捞去药渣,把煮好的药水放入木桶中,待水温适度,人就可以进入木桶泡浴了。”赵成毅说,为了保证药材品种俱全,他们一年四季都在采摘药材,并将药材晒干存放备用。

瑶浴有“三泡三出”的说法,第一次进桶泡8到10分钟,就要出桶休息3到5分钟,这时人体会大量出汗,说明在排出身体毒素;第二次泡5分钟,休息3到5分钟,这时出汗已经很少,说明体内的垃圾已经不多;第三次再泡5到10分钟,此阶段,草药通过经络调节人体的微循环。三次药浴加起来共计20至25分钟。

瑶浴的秘方都是祖祖辈辈口传心授。“从小我就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在父亲的传授下,我逐渐掌握了各种草药的药名、药效、用法等,我也是家族里的第六代传承人。”赵成毅说。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瑶浴逐渐成为市场新宠。“2014年12月,我们成立了从江县大塘村五里坡瑶族药浴专业合作社,寨内15户村民共同从事瑶浴工作,每户每年增收2万元左右。”赵成毅说,正是由于瑶浴的经济效益,五里坡瑶寨原有的7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

关键词:非遗渐成贵州乡村振兴助推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