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来自四位普通党员的爱心坚守与担当

2021年06月29日 09:3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贯穿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

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几位平凡的党员并不平凡的爱心事迹。从这几位不同年龄的党员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坚守与担当。也正是无数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坚守与担当,铸就了我们今日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新辉煌。  

乔进双梅和绣娘们一同绣党旗

乔进双梅和绣娘们一同绣党旗

“脱贫奔小康,党员也要冲在前”

记者 赵莹莹

“身为共产党员,就要不畏艰苦做先锋、磨炼本事冲在前,办实事、开新局。”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在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就为自己立下的诺言。如今,在带领彝族乡亲奔小康的路上,她实现了自己的这一承诺。

乔进双梅,是一位出生在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的彝族姑娘。千百年来,彝族姑娘中流传着一句俗语:“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会拿针就会绣花。”彝族姑娘几乎人人从小学习彝绣这种“指尖技艺”,一针一线,凝聚着对美好幸福的憧憬,一衣一帽,展现出她们赋予生活更多诗意的纤巧与灵性。

“彝族刺绣是彝族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深受马边彝汉各族人民群众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心灵手巧的乔进双梅从小喜欢刺绣,掌握了单挑、双面挑、素色挑、彩色挑等各种彝绣技艺。传承保护并弘扬彝绣技艺,于她而言有一种深入骨髓、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为了让彝绣走出大山,帮乡亲们蹚出一条奔小康的致富路,2015年,乔进双梅成为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的“合伙人”。

这个决定,至今仍有人说她“太大胆了”。但乔进双梅说:“脱贫奔小康,党员也要冲在前。”

大浪淘沙,合作社初创时的5个人最后只有乔进双梅坚持了下来。为了寻找“散落”在马边山乡的众多绣娘,她得经常往山上跑。“路不好走,跑一圈得好几天。”乔进双梅说,她那时一边收集社员做好的绣品,一边到那些贫困妇女家中,了解她们的生活情况、刺绣技能、兼职意愿,偶尔还传授几招“绝技”,最关键的是邀请她们加入合作社,参与订单式生产,补贴家用。

曾经没人相信,一条彝绣丝巾能卖到1000元。但合作社创办初期,正是乔进双梅出于鼓舞人心说出的善意“谎言”,让数十名家庭贫困的绣娘留了下来,她们通过培训提升刺绣技能,并到苏州、北京、成都、云南等地深入学习。

“共产党员要始终秉持一颗善良赤诚之心,与人为善、以情感人,尤其是带领大家奔小康,党员也要冲在前。”乔进双梅说。在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家庭式手工被扶持成一项产业,分散在附近山区的380余名农村妇女“零投入”居家灵活就业,一边耕种或养殖,一边利用农闲时间制作绣品,真正实现了“背着娃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目前加入合作社的绣娘人均年增收达到8000元以上,用“指尖技艺”绣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路,更助推彝族文化走得更远。

现今,“一条丝巾卖1000元”已经成为现实。保留传统并不断创新,通过展览、电商等途径,样式新颖、花纹简洁多样、颜色也更加丰富的彝绣产品走出大山,远销北京、香港、深圳等地。

彝绣产业如五彩斑斓的虹桥,为乔进双梅与每位绣娘家庭搭起一条致富路,也让她在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了更多施展空间。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沉甸甸的荣誉让乔进双梅更有动力。

依然是那股“凡事要冲在前头”的劲头,在陈家溪“彝山人家”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乔进双梅率先开展8000余人的彝绣产业带动试点,实现贫困户“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展现出共产党员敢干事、干实事、干好事的良好风范。

“在饲养、耕种和照料一家老小之外,如果又能挣到一份经济收入,就会活得更有尊严。”乔进双梅说,大山里的彝族妇女就像漫山遍野的索玛花儿,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如今,那些勤劳且灵巧的双手正在绣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27年漫漫助学路

75岁的老党员有一份“特殊协议”

记者 舒迪

“做一件好事容易,但一件好事一做27年,不容易。年过古稀的他,用一生的时光,诠释着平凡的感动。”这是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平台日前在奖励张如普老人时的颁奖词。

今年75岁的张如普,是浙江宁波镇海区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

这位有着5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从27年前至今,日复一日,都做着同一件事——助学。27年来,他用自己的爱心托起了上百名贫寒学子上学梦。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能发挥余热,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张如普说。

前不久,就读宁波大学的大二女生小于,正为她的下一年度学费和生活费担忧时,宁波市慈善总会告诉她,有位好心人将资助她明年的学费。张如普将每年拿出3000元,一直资助到小于毕业,这也是老人27年来资助的第100位贫寒学子。

“在举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也迎来了资助的第100个孩子,作为一名老党员,真心高兴。”张如普说。

从27年前帮助第一名困难学生至今,身为普通人的他,已经累计捐资近60万元,结对资助的100名学生中,年龄最大的现在已经40多岁。

在张如普的家中,有一个红色的锦盒,那是他珍藏的宝贝。盒子里面装的是各地孩子们寄来的信以及资助的票据、证书、照片,他用纸袋一卷一卷包好,再规规整整地放在一起。

张如普刚开始资助贫困学子时,有的家长提出以后要偿还和回报于他。

对此,张如普想出和受助者签署一份“特殊协议”的办法来打消他们的念头。他在协议上明确表示,坚决不要求他们无论现在和将来,对他做出任何形式的回报。

“在助学这件事上,我从没想过让孩子们回报我,他们应该努力学习,回报社会。”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一转眼,这样的资助持续了27个年头,没有特定的捐助对象和固定资金,谁家孩子读书有困难,张如普就会伸手帮上一把。

让人欣慰的是,张如普帮助过的孩子们,都没有忘记这位平凡的老人。

就在今年,张如普还接到了一个电话,来自他曾经在汶川大地震后资助过的四川省青川县的小李。

“张叔,我要结婚了,没有您的帮助我走不到现在,有机会一定要来成都参加我的婚礼。”

“真的啊!真是太好了,张叔真是为你高兴……”

每当接到类似电话的那一刻,就是张如普心中倍感欣慰的时候。

熟悉张如普的人都说,他做好事是发自内心的,他对别人非常大方,但对自己和家人却很“吝啬”。

张如普生活十分俭朴,平时吃的多是青菜,穿的还是退休前单位发的工作服,已洗得发白了。

原本早就答应给老伴买的手链,好多年了也一直没兑现。老伴知道,买手链的钱早就被用于助学了。

“我跟老太婆说,日子过得去就可以了,要这么多钱干吗?”对于家人,张如普总说,自己一直挺“抠”的,一件衣服,一穿就是10年、20年。

2014年年初,张如普患上了重病,去上海医院动了手术,每月的药费要几千元。尽管身患重病,老人助学热情依旧,仍不忘承诺,他说:“就算卖掉房子,也要坚持下去!”

如今,老人每年拿出至少3万元,资助10余名困难学生,这几乎是张如普夫妇全年收入的一半。

作为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张如普对共产党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多次交纳特殊党费,而且极其用心。

从2001年申奥成功交了第一笔特殊党费开始,到后来的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1年建党90周年、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等时候,张如普都会主动交纳一笔特殊党费。

他说,这是告诉自己,要时时刻刻谨记党的教诲,履行一个老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不久前,张如普收到了来自“天天正能量”的一笔奖金。这是阿里巴巴联合全国100多家媒体搭建的一个开放公益平台,截至目前,共发放了8200余万元公益金,奖励了9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正能量人物。

面对奖励,老人有些不好意思:“真是太难为情了,我就是做了一点点小事,社会上有很多好心人做得都比我多,这奖我愧不敢当。”

随后,张如普又联系上了福建省惠安县一名困难学生,准备签署资助协议,承诺资助该学生读完高中。

“助学路行二十七,原本打算息一息。通过党史来学习,不忘初心再助学。送走一个毕业的孩子,我会再迎接一个新的孩子。”张如普说。


一位基层党员的“爱心邮路”

记者 赵莹莹

35载寒来暑往,一辆邮车、一个喇叭、一腔真情,便是殷勇的全部力量的源泉。

自打18岁那年由母亲手中接过邮政工作的“接力棒”,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泗洪县归仁邮政支局“掌舵人”殷勇就把根扎在了农村。

从信件投送到爱心助孤、扶贫济困,一条条乡间的“爱心邮路”,承载着一名共产党员温暖千家万户的爱心与情怀。

“年纪那么小的孩子,却承受着不该有的苦难。我想尽力去帮他们,哪怕一点一滴。”2012年春节前夕在归仁镇大口村走访时,一户极其简陋的农家小院里,两个孩子单薄的身体、憔悴的脸庞、无助的眼神,殷勇至今记忆犹新,“他们蜷缩着蹲坐在饭桌旁,乌黑的小手抱着馒头,挂着鼻涕的脸蛋冻得通红。看在眼里,心都揪着疼。”与照顾孩子的老人交谈后得知,孩子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祖孙三人平日里靠几亩薄田和政府救助艰难度日。

“我是1993年就入党的老共产党员,出于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我必须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素来认定“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殷勇,对这些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开始格外上心。

不久,殷勇发起“爱心护孤邮路”活动,携手支局投递员对邮路上家境贫困的孤儿进行物质和精神帮扶。他先是为帮扶的孤儿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而后又拿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奖金设立“殷勇劳模爱心基金”,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关爱孩子们以及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

从2012年至今,殷勇将收获的优秀共产党员、江苏邮政十佳道德模范等累计逾11万元荣誉奖金,如数捐给了“爱心护孤邮路”。对于自己捐出多少钱,他并不看重,而是得意于孩子们在爱心的浇灌下,从孤僻消沉到快乐阳光、一个个变得出息上进。

“我帮扶的第一个孩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泗洪县最好的高中。”殷勇语气中满是自豪,这也被他视为对一名共产党员自身价值的极大肯定与最好的表彰。“这件事,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直到孩子们步入社会、自食其力。”

一条条邮政路,连接起一个个乡村。在殷勇心中,在每一条邮路上,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是一面旗帜,一面让人们安心放心的旗帜,一面插到哪里哪里亮的旗帜,一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

怀揣着这样的理念,早在2005年,殷勇就带领泗洪县归仁邮政支局,为乡亲们开展农资配送业务,一直持续到今天。其间,他还牵头组建了邮政电影队,每逢周末到各村巡回放映,把农民需要的农技知识、科技文化知识、邮政业务知识送到家门口。

“那时候,农村全是土路,配送肥料只能靠肩背、身扛、板车拉。”殷勇调侃自己是“小身板扛起大责任”。2008年夏季,为了不耽误老百姓秋季播种时机,当时体重仅有90斤的他和投递员冒着酷暑,用两天时间把480包放心化肥送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100斤一袋的化肥扛在肩上,身体不由自主地发抖。但一想到咱扛起的是金灿灿的收获、满当当的喜悦,更是老百姓对邮政党员干部的信任,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泗洪县很多小龙虾、螃蟹养殖户苦于找不到收购商,每天愁眉紧锁。得知这一情况后,致力于当好百姓“店小二”的殷勇再下田间地头,自告奋勇成了“带货官”。他以抖音直播形式帮助农民销售甜玉米、小龙虾、螃蟹、瓜蒌子等农副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35万元,其“风霜雨雪走邮路,手提肩扛送农肥”的党员风采也再次得到众多网友点赞。

但殷勇却觉得这很平常,“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组织和社会给了我众多荣誉,我就更得以身作则为老百姓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这样才无愧于组织的托付和群众的期待!”  


身为党员,就要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一位耄耋老党员的慈善初心与坚守

记者 郭帅

“党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有天大的恩情,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就一定要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西省上栗县长平乡,一栋旧式砖瓦结构的老屋内,92岁的李维正神情庄重地把党徽别在胸前。

因为年事已高,老人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但有两件事情他记得特别清楚:一是今年是他入党的第65个年头,二是他创办的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成立30周年。

1991年3月,怀着“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的初心,当时已经离休的李维正和几位老教师一同发起创办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发动社会爱心力量,帮助贫困学生。也正是从那时起,老人的爱心助学道路越走越宽。

如今的老人,因为要省钱助学,节俭惯了,即使牙齿已快掉光,也舍不得配副假牙,说话因此有些含糊不清,语速也很慢。但只要一提起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老人的眼中就会有亮光。

正是为了这句承诺,李维正几乎用了一生的时光去兑现。

其实,早在1958年从部队复员后,到边远山区担任小学教师、校长开始,李维正眼见不少学生在冬日严寒中赤脚上学、甚至因为家庭贫困濒临辍学。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资助这些贫困的孩子。“因为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就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必然的选择。”李维正说。

三四年前,李维正还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坚持手拄拐杖奔走在助学路上,“混迹”于孩子们中间。直到这两年,因为身体状况欠佳,他终于“跑”不动了,但老人的身边从来都不缺少孩子们的身影。受他资助过的孩子总是惦念着他,隔三岔五便过来探望。

今年3月,樊杨国赶在开学前再次看望李维正。依旧如从前那般,他抱了抱眼前的耄耋长者,继而嘱咐他保重身体。两年前,樊杨国被北京一所大学录取后,母亲却查出重病。原本贫瘠的家庭中,本就不多的积蓄只能先紧着母亲治病,就在樊杨国心灰意冷时,“是李爷爷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圆了我的大学梦。”

如今年迈的李维正,常常为自己不能帮助更多孩子感到歉意,却也欣慰于他们的知恩图报。每当有曾经资助过的学生来家里,他总免不了抹两把眼泪,有时还会哭得像个孩子。但孩子们知道,老人这是开心的泪水。

这些年,李维正和老伴一直过着布衣旧衫、粗茶淡饭的生活。他以个人名义资助了多少孩子,自己从没统计过。“节俭一点,就能帮更多孩子渡过难关、改变人生,值得。”老人常说,已经帮助过的就不必记得。他不仅自己矢志不渝,还带动妻子和儿女一起加入到助学队伍中。

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撑,李维正发起成立的基金会,也在一步一个脚印中走得越来越好,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赢得了乡亲们的充分信赖,逐步发展成为当地具有广泛影响的优秀品牌慈善组织。

记者获悉,30年来,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共发放助奖学金共计508.69万元,助奖总人数达5787人次,为长平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后盾。得到资助的孩子有的还在求学,有的已经学业有成并走上了爱心反哺之路,回报故乡的同时,很多孩子工作后都会定期向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捐款。

时光走到2021年,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最初成立基金会时,李维正“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的初心和使命已经实现。如今,长平乡连续29年无一人因贫困辍学,还走出了不少硕士、博士、留学生,甚至全国师德标兵、省市县优秀教师。

李维正身为一名老党员的道德垂范和慈善精神,也在基金会中延续下来,源源不断地为当地教育事业注入能量。在基金会的带动下,长平乡先后又有3个村成立了类似的助学组织,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了扶贫助学的行列。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近两年,年过九旬的李维正仍然频获殊荣,他用一生的坚守,交上了一份让组织和乡亲们满意的教育扶贫答卷。那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依然总是经常提起。

这,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守一世的初心,也是他用一生去身体力行的诺言。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孩子 资助 党员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