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聚焦

专访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发展事业任重道远

2022年01月04日 15:32  |  作者: 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贵州童伴妈妈戚鹅在入户探访。 本报记者 顾磊 摄

贵州童伴妈妈戚鹅在入户探访。 本报记者 顾磊 摄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检测报告显示:10年间,该纲要的主要目标如期实现,我国儿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福利水平稳步提升,成长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保护儿童的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但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依然明显,相关领域儿童权益保障工作仍需加强。

下一个10年,我国儿童发展领域会有哪些重要进展?2021年下半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支持的《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1年)》也于不久前发布,对乡村儿童发展的历史进展、政策特点作了介绍和分析,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结合新旧纲要和此份报告,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他强调,应开发中外结合的现代儿童知识体系,提升儿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新《纲要》增强了国家责任

记者: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政策的历史进展是怎样的?

王振耀:改革开放前20年,儿童政策进展很大。儿童教育体系日趋规范;乡村儿童事业被提上政府日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建立;建立了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助学扶贫行动。

2001年至2010年间,儿童政策进展更大、更快,孩子们的生活保障取得突破,做得很扎实。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首次进入政策议程,城乡低保惠及贫困家庭儿童,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惠及全体老百姓,等等。

2011年至2020年间,儿童发展政策提升很快。一个突出案例是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得到确立;同时,多项福利政策进行兜底,向分类、普惠转型升级;这10年,儿童生育政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开放二胎到鼓励三胎,多项政策纷纷出台;此外,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宏观政策框架。

最近两年,尤其是202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次修订、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相关政策法规及“十四五”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等,都对儿童进行重要的倾斜,实现体系性、制度性、法规性的安排。

记者:新《纲要》有哪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王振耀:增加了不少内容,整体上增强了国家的责任,政府要办社会福利事业,为儿童谋福利。这是宏观政策的一个转型,政府要承担更多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责任。

记者:我注意到,“留守儿童”一词在新《纲要》中出现多达13次。

王振耀:这意味着国家开始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到一个战略的位置,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建立关爱儿童的知识体系

记者:您怎么评价40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儿童事业?

王振耀:这40年来,社会组织和乡村儿童事业的创新关联度很高。从1981年开始,社会组织在儿童领域的引领颇有成效,大家耳熟能详的不少公益慈善项目大多是儿童类项目。

如今,已进入多样化发展的阶段了。童伴妈妈、你我伙伴、女童保护、爱加餐、养育未来、慧育中国、一公斤盒子等项目分散开展。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童伴妈妈项目,6年来已覆盖919个村,并得到了国家相关领导人的关注和肯定。贵州省政府2021年的农村工作部署里,明确写到,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将开展“童伴妈妈”项目列入工作一环。

记者: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童伴妈妈项目与儿童主任项目一脉相承,下一步应如何完善?

王振耀:当年我在民政部工作时,与有关机构合作开展儿童主任项目,在项目试点地区每个村设立1个儿童主任,建立1个儿童之家,帮助儿童登记和建档,获得应享受的基本福利和保障。童伴妈妈项目是该项目的延续,我们也是童伴妈妈项目的技术支持方,项目通过向社会各界募款,与社会力量合作,可持续地为孩子们服务。

下一步,政府和基金会应良性互动。政府通过协调税收等手段,加大在儿童福利方面的资金投入;基金会把重心放在关爱儿童的专业性上。

记者: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在关爱乡村儿童上面临哪些挑战?

王振耀:目前,我们缺乏关爱儿童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指的是关于儿童发展的学科知识。无论是公益组织还是政府相关人员都应接受专业化培训。如何负起责任?我认为关爱儿童要细腻,从细微之处入手。比如,观察留守儿童的一举一动,判断心态上的变化和波动。我想,将来国家应该针对关爱儿童建立一套标准体系,包括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

此外,乡村儿童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资源需求亟待制度性安排,乡村儿童主任人才队伍专业化发展落后于城乡一体化要求,乡村儿童福利服务水平存在结构性短板,乡村儿童安全保护和心理健康需求更加迫切。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增加服务内容

记者: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儿童发展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王振耀:中央作出宏观决策以后,需要各部门、社会力量合力行动。我们认为有5项内容:一是普惠性补充,积极发展心理健康、儿科医疗、学前教育、婴幼儿托育事业;二是专业化发展,构建三级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三是制度化转型,加快儿童福利与保护机构优惠,落实监护干预和家庭教育指导;四是公共化转变,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扩大服务对象、增加服务内容;五是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平台革新服务手段、工作机制和服务架构。

记者:在乡村振兴阶段,您对乡村儿童发展有哪些远景展望?

王振耀:我认为乡村儿童事业创新发展将助力乡村振兴。我国乡村儿童支持体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21年至2025年,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目标,提升儿童发展体系的城乡均等化水平,实现乡村儿童服务人群向全体儿童转变、乡村儿童工作队伍向专业化转变、乡村儿童福利体系向高质量转变。这一阶段,步子应该加快一些,民间应该更注意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融入大的事业当中;第二阶段为2026年至2030年,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实现儿童发展的城乡均等化,儿童福利与保护水平更加先进,城乡儿童教育和资源更加均衡,乡村儿童的成长环境更加良好,乡村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深切。

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发展事业任重道远。我认为有“几个需要”:需要和政府有更密切的合作;需要开发中外结合的现代儿童知识体系;需要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示范;需要让充满希望的儿童事业在全国得到更有力的发展。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儿童 发展 乡村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