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顶层推进,培养中国的小“马斯克”

2022年03月23日 10:51  |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 杨承志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加快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增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确保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从长远看,加强基础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我国未来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储备。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思考,源于生活中大量的调查研究。近几年,某高中多次邀请我给学生作科技创新方面的专题讲座。讲座之余,我和学生做了很多交流,发现学生普遍对考纲之外的科普知识漠不关心,比如仅有极少学生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空间站等科普知识有一点了解,鲜有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这反映出当下青少年的科普及科技创新素养不容乐观。

这个现象也让我对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素养现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足。长期以来,政府、家庭、社会和个人习惯性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基础教育主要通过以考纲为领域,整齐划一、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科成绩为基准的选拔评价方式,不利于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创新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基础教育阶段是创新思维开发训练的黄金时期,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足、认识不够,容易导致潜在的创新人才错失发展机会,这也是导致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以应试选拔为特征的基础教育,导致科技创新教育的边缘化。很多父母耗尽心血和储蓄培养并引以为傲的优秀子女,其结果只不过是一些跨国企业里的高级打工者而已,在引领世界科技前行的高精尖领域的成就并不突出,和我们国家蒸蒸日上的大国地位并不相当。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逐步重视,上述问题在某些发达地区得到一定改善,但在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仍较为严重,这些都导致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带来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滞后,不利于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未实现有效衔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连续的工作,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有效衔接。然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呈现断层化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以学科教育和知识传授为主,教育像“流水线工厂”一样,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基础教育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直接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动力不足。

有着“硅谷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为什么创新不断?他的成长经历也启发我思考:如何让科研创新所需的“天才、奇才、怪才、鬼才”脱颖而出?在调研的基础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改变:

转化观念——深刻认识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奠基性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期,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对学生后续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基础教育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基础学科知识,为进入后续教育阶段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奠基作用,发现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齐抓共管——加强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教育。科普和科技创新要从娃娃抓起。科普教育对象的重中之重应该是青少年。一是青少年担负未来科技创新的使命任务,科学探索和科技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传承,才能支撑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支撑强国梦和复兴大业的实现。二是青少年都是集中在学校学习,容易实施系统与统一性的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培育。

人才先行——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素养建设。首先,提升教师待遇,吸引具有优秀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从事基础教育事业;其次,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入职门槛,提升基础教育教师学科和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要求;第三,建立教师科技创新资格动态认证制度,促进基础教育教师持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第四,加快推进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第五,加强科技教育名师、专兼职科技创新辅导员等师资力量的培养。

顶层推进——整体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创新能力教育水平。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基本常识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科技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新体系,建立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科教融合运行机制,形成全社会关注科技、注重创新的科教融合新局面,推广科学普及等工作。各级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探索、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积极建设好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实验室,把校内外教育有效结合起来。

经费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推进科教融合工作。各级教育、科协等部门要切实保障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经费。各中小学要保证学校科技教育经费足额用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并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用于添置更新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必要的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资助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多渠道加大科学教育经费投入。

资源设施——积极开发科教融合创新教育精品课程资源,构建中小学校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科教融合教育基地,建设科教融合创新实验室、创客实践室等;利用创新教育基地拓展课程资源,发挥各行业开展创新教育的社会资源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依托本地科技馆等校外科技教育阵地加大STEAM教育研究与实践,开发STEAM课程体系,促进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知识的融合,引导学生以创新应用为导向,在观察、提问、设想、实验等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新素养。

组织赛事——组织筹划国家、省、市、县等多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机制,实施“少年科学家”计划,发现并培养一批批中国的小“马斯克”。

(作者系空军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创新 科技 培养 基础教育 学生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