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钟秉林:取消这些高考加分项,是为了更好保障教育公平

2022年09月23日 20:52 | 作者:张惠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640 (8)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钟秉林

“目前,已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在日前教育部举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新闻发布会上,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对取消高考加分项的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社会关注。

为什么要取消这五类加分项?背后有何综合考虑?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多年来持续关注新高考改革的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

640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关于取消加分项目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综合来看。”钟秉林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学生成长、为国选才、社会公平”三个目标,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推动教育领域产生了格局意义上的变化。而取消高考加分项是针对现实问题适时进行的调整,为了保障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

据钟秉林介绍,高考录取加分政策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策补偿性加分,如少数民族子女、华侨归侨子女、烈士子女等,在录取时给予适当加分,这既是促进教育公平、也是保证社会正义的政策补偿措施,体现了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取向。还有一类是奖励性加分,对一些具有体育特长、在科技竞赛中获奖或者获得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以及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引导基础教育学校抑制应试教育倾向,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显然,政策设计的初衷是很好的,但问题是‘奖励性加分’在执行过程中背离了初衷、走了样儿。”钟秉林举例说,之前特长加分名目繁多,加分幅值过高,甚至出现了身份作假的现象,伤损了教育公平,造成了较差的社会影响,就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规范。

也有部分家长质疑,取消体育特长加分,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了吗?在钟秉林看来,规范和取消特长加分,并非不重视学生的体育素养。“若考生确有体育特长,还有其他通道可走,比如可以报考体育类院校、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的体育类专业;还可以报考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等。”在钟秉林看来,新高考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招生、高职注册录取等模式,都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其中身心健康素养也是重要指标,也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体育特长。而严格规范特殊的招生政策,大幅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是为了着力堵塞制度漏洞,营造更加公平的招生录取环境。

640 (9)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客观地说,高考是迄今为止社会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入学机会公平,为高校选才、学生成长、社会公正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改革,事关亿万学生前途及其家庭福祉,牵一发动全身,备受社会关注。”从2014年以来,钟秉林和北师大研究团队承担了教育部和地方多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关的重大课题研究,持续对多个省份高考综合改革进行跟踪与评估,见证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过程。在他看来,这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而随着我国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不同的利益群体强烈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体现了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价值取向,利益冲突、矛盾和其背后的不同价值观影响着社会舆论、学术争论和政策制定,高考招生政策也要针对现实问题,适时进行调整,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改革更加符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更加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期盼。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加分 高考 公平 教育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