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梁小虹:“火箭人”精益求精

2014年02月15日 10:27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记者:几年来,我们已经将80余颗卫星、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等飞行器送入太空,虽然不断进行一系列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但就发射而言是不是有些驾轻就熟的轻松感?

  梁小虹:其实对于火箭来讲,不管发射多少次,任何时候都会有失败的风险,依然有我们尚未认识的隐患。这个隐患如果在重要或者关键地方出现就会对火箭有灾难性或者成败性的影响。对于我们火箭人来讲,虽然没有如临深渊的现实,但是在每一个队员的脑海里,一直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意识。

  今年距载人航天工程开展已经21年,距神舟五号运送杨利伟上天已经10年,有一些固有产品当中积累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这是火箭刚开始研制时没有遇到的。就像一个新杯子刚开始使用的时候没有问题,但是积累一段时间,它就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积累性的问题将会对我们未来的工作产生一定影响,需要高度关注。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倍加谨慎、倍加小心,时刻谨记“成熟不等于可靠,可靠不等于万无一失。”可以说永葆成功是我们永远的挑战。

  记者:目前,我国航天服务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于运载火箭而言,面对越来越大的需求,在产业化发展方面有何进展?

  梁小虹:从前我们生产火箭是单发投产,现在是组批生产;从前一年仅可发射2—3发火箭,现在一年整个航天科技集团可以发射近20发。相对于过去,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产业化的概念。

  但是应该指出,目前我们距离满足未来中国航天发展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提升能力、加强管理、提高效率,使我们每发火箭的研制、生产、发射时间变得更短,以满足国内外发射市场的需要。

  目前我们在研制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在向前不断推进。

  ——2020年火箭发展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记者: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实现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的首飞,目前新型火箭的研制情况如何?

  梁小虹:新一代运载火箭相对于以往的火箭,在技术上具有巨大的跨越。无论在运载能力,推进剂选择还是发射方式、发射地点以及生产能力上都对我们是较大的挑战。

  目前我们在研制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应该说,面对这些挑战,出现一些困难和挫折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在向前不断推进。面对有些工作和系统出现问题对火箭研制周期造成的影响,我们正在努力把时间抢回来,争取按计划实现首飞。

  记者:对于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请您做一个预测和判断,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步入航天强国的行列?

  梁小虹: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提出,对于我们航天梦的实现是一个促进。我国目前正处在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阶段,预计到2020年,可以达到或部分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航天技术水平。

  对于运载火箭来说,火箭发展能力是中国航天的基础能力,将决定卫星、飞船以及空间和平利用的可能性,它为未来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预计到2020年,我们火箭的运载能力、发射次数、发射功率、载荷系数,火箭推力比等指标均可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航天发展如此迅速,就是因为拥有一支充满朝气而又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年轻研发队伍。

  ——二次创业的主力军是年轻人

  记者:在卫星发射中心,我们看到很多技术人员都非常的年轻。有人评论,中国航天发展如此迅速,就是因为拥有一支充满朝气而又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年轻研发队伍。您如何看待和评价这支队伍?

  梁小虹:我们火箭队伍以中青年为主,平均年龄为30多岁;载人航天的队伍也很年轻,平均年龄大概40岁。这支队伍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已经完成了数量上的新老交替,接着面临着技术上的新老交替,然后是作风、文化上的新老交替。而后几个新老交替要比前面数量上的新老交替更难。

  从目前情况来看,后面几个新老交替也已经完成。这些年轻人继承了老一代航天人的传统,不仅把他们技术上的传统继承下来,同时把老一代人对国家、对事业、对技术的热爱、钻研、负责的态度继承下来。可以说没有这种态度,今天的成功无法保证。

  我们对年轻人是这样判断和定位的:2007年是我院建院50周年。从2007年到2020年,我们把这段时间定位为“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阶段。而这个阶段的主力军是年轻人。

  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情,这代人的任务就是完成市场化转型,这是他们面对的历史机遇和历史责任。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火箭 发射 航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