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心脏支架手术:被神化,还是被妖魔化?

2014年02月25日 13:22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认识到支架技术并不完美,有其无法突破的局限性,它并不能根治冠心病,它只能保持血管的血流通畅,但是由于人体血管的修复机制等诸 多原因,支架植入后存在再狭窄、血栓形成等问题,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支架技术不断改进的方向也正是这些。

  与丁亚辉一样,很多心内科医生都认为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心脏支架被过度使用,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技术的时代局限性而导致的。因此,他们认 为,“以现在的治疗理念去评价过去的治疗实际是不公平的,毕竟医学是在进步,就像不能用高铁的先进性证明蒸汽机车是多么的幼稚。”

  走出质疑还需规范的行业标准和监管

  尽管随着科技的普及,心脏支架开始走下神坛,“神化”的外衣被剥离,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客观地认识心脏支架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然而,让很多心内科医生苦恼的是,到底什么时候心脏支架才能走出质疑,让一些欺骗性极高的论调遁形。

 

心脏支架手术:被神化,还是被妖魔化?

 

走下神坛的心脏支架,又将如何走出质疑?(图片来源网络)

  “2007年美国的数据显示最便宜的裸金属支架,再狭窄率相对较高,需要800美元,这只是裸架的价钱,加上高额的手术费费用远远超出中国。2012年 在美国做一个支架甚至可高达5万美元的费用。”面对很多认为国外支架手术比国内便宜的说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予以澄清。

  对于媒体报道中出现过的很多数据,丁亚辉也不是很认同,认为需要纠正,以免迷惑大众。“我并不知道支架的出厂价格,但目前支架的终端价格肯定不是2、3 万,浙江省国产支架的价格是9000元左右,进口在16000元左右。从我在美国时了解的情况看,美国植入支架的开销是远大于中国人的,他们更重视将医疗 成本放在人力成本上,而中国的治疗成本大部分是材料成本。”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医生们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用理性、客观、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知道心脏支架技术本身并非洪水猛兽,更不是缺德的和无用 的,它只是一种技术门槛较高、价格较贵的医疗技术,它还谈不上完美,但能够解决很多单纯药物治疗无法解决的病例,提高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在保证客观真实的信息得到传播的同时,医生们也认为,不断完善规范的行业标准和监管体制,才是当前让心脏支架走出质疑的关键。因为虽然我国冠脉支架治疗起 步较早,但地区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早期的粗放型发展,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和行业监督,专家们认为这是当前心脏支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也是需要向国外借鉴的地方。

  近年来,我国相关卫生管理部门也逐渐认识到规范的介入治疗的重要性,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也开始出台并且发挥作用,整个规范框架体系正在完善和搭建。

  2008年起,卫生部印发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规范规定,心血管介入医生都需要在经过认证的介入培训基地经过系统化的培训,通过全国统一的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独立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

  此外,国家还规范了对从事介入治疗的医院也进行考核和认证管理,不具备条件或不规范的医院将没有资格开展这类技术。同时,卫生部成立了一批介入质控中心 对各个介入中心的介入治疗质量进行监管,并定期组织专家队伍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各个介入中心不断走向规范。对于支架使用的合理性,督导检查的专家也会进行 随机抽查,提出整改意见,如有严重违反的情况,介入中心将会被取消相关介入诊疗的资质。

  目前,我国也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和数据库用于介入治疗病例的上报和统计,便于掌握各个介入中心和介入医生的情况,有利于介入质量的监管。

  “但相对欧美更加发达的介入诊疗信息收集体系来说,我国的介入诊疗管理信息化做得还显得相对落后,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丁亚辉表示,目前我国介入诊疗 网络上报的信息还相对简单,很多数据仍停留在纸质记录上,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明显,对介入质量的大规模监管还存在许多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的障碍。

  与我国相比,在美国,目前已经有了“ACC-NCDR”这样的综合性全国注册心血管数据储存库,是评价心导管室的“金指标”,它为各个医院心导管室提 供介入数据的搜集统计分析服务,既可以用于质量控制,也有利于开展各项大规模的心血管介入临床研究,有利于推动心血管介入水平的进步,而这需要政府、医 院、第三方机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编辑:于玮琳


01 02 03

关键词:支架 心脏 手术 介入 治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