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农村优秀教师为何“流”易“留”难

——三位校长眼中的农村学校师资困境

2014年05月05日 08:58 | 作者:张贵付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强制制度留得住人却留不住心

  讲述者:郴州市太平学校校长李文华

  2008年苏仙区实行公招教师以来,区里规定新进教师必须在农村学校服务3~5年,方能参加城区学校的公开选调。但即使是这样,近几年,位于郴州市北面的太平学校每年也都要流失不少教师。少则2~3人,多则4~5人,且调走的都是学校优秀教师。该校2010年前招的年轻教师如今只剩下一名。

  “在郴州的农村学校,如今是中老年教师占了大多数。这些中老年教师知识老化,授课水平相对较低,有的仍不会用电脑、投影仪和电子白板等高科技设备教学。”太平学校校长李文华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农村当老师,即使当了老师,也是不想留下来,总会想方设法地走出去。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来”,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又选择“走出去”,处于农村家庭的子女就只能接受一般的教育。在“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城乡二元化的教育无疑是对社会公平的挑战,难怪有人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

  李文华坦言,作为基础教育的守望者,农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学子前进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国家领导人表示“一定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可近30年了,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农村教师的待遇虽有一些改善,却没有人“羡慕”。

  2012年,湖南省教育厅出台《湖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将县域内教师总量的“10%”交流写入文件,这意味着“10%”教师交流已纳入对县级教育部门的管理考核中,逼着各县市区把中小学教师交流落实到位,力求城乡教师队伍基本均衡。

  为什么要“逼”?李文华认为,校际之间的师资差异已成为“择校热”的最大推手。从城镇到农村,从名校到弱校,只有让教师流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但这种交流在许多教师看来是“人往低处走”。带着这样的情绪,不少教师不愿流动。就是去了,也是“铁打的学校,流水的老师”,成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前些年,我们提出以感情、事业、待遇留人,如今又改为以制度、感情、事业留人。”李文华苦笑地说:“可是教师待遇如果不提高,强制制度也是留得住人却留不住心。”

  “走得进”、“稳得住”才能“留得下”

  讲述者:郴州南水界小学校长杨日昌

  南水界小学位于苏仙区良田镇东南部,因位置偏远,覆盖了3个行政村,为了方便山区孩子就学,学校作为教学点一直保留下来。30年多来,杨日昌既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又是老师,教一二两个年级的复式班,左边坐一年级学生,右边坐二年级学生。给一年级上课时,二年级学生自习;给二年级上课时,一年级学生自习。

  杨日昌告诉笔者,近年来区教育局都会为农村小学补招一些教师,但这些年轻教师三五年后就会被其它学校挖走。30年多来,自己看到一些年轻教师走马灯似地走了一批又一批,就是没有人愿意一直留在这里。

  “现在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坚守在农村的教师已经越来越少。虽然苏仙区近年来在绩效工资中实施了每月100~500元的农村教师津贴,却不能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安心从教。尤其是山区学校教师派不去、留不住,这些现象应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说起近几年农村老师的现状,杨日昌非常无奈。

  杨日昌说,虽然这几年农村都实现了“村村通”,但由于学校附近没有集市,从南水界到良田镇要走4个小时的路程,坐摩托车也要半个多小时。而最让他遗憾的是不少家长认为,好老师都到城区教书了,留下来的都是“差”教师。他们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更加剧农村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现象。这样,农村学校成为“没人要的孩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杨日昌还坦言,绝大多数村小都在偏远山区,90后大学生去当老师,越往村里走越绝望。而那些来自他乡的教师对农村更是谈不上感情,要让其扎根农村谈何容易?就是不少招考入编的年轻老师,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不能调到城区学校,也会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或调动或转行。

  那么,拿什么留住农村优秀教师呢?杨日昌认为,农村教育需要国家大力投入,不仅是硬件的投入,还需要软件的投入。一要改善环境,使教师“走得进”;二要增加待遇、完善制度,使教师“稳得住”。比如在评定职称、奖励表彰等方面给予乡村教师优先考虑,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对于偏远地区乡村教师应设立山区教师津贴,用待遇留住教师。

编辑:于玮琳

01 02

关键词:教师 农村 学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