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画里有话 画里有话

民企筹资3700万重建致远舰 纪念甲午海战(图)

2014年07月25日 10:50 |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链接

  致远舰的由来

  1884年中法战争时,福建船政水师在马尾海战时十分钟不到就全军覆没,当时对清政府刺激非常大,船政舰队覆灭后,其担负的台湾海峡的海防就变成真空,清政府为了填补台湾海峡的海防,决定向欧洲购买四艘先进的巡洋舰。当时争议很大,李鸿章提倡在德国买,但驻英国的公使建议买英国的,争议之后,清政府决定最后在德国、英国各买两艘,同时吸收两国的技术,又让两国形成竞争关系,都为清政府好好造舰。

  “致远舰是当时在英国买的,是当时著名大师设计的,排水量为2000多吨,火炮的口径不大,主炮的口径210毫米,当时因为配备的德国炮弹很多,李鸿章提出把致远舰的大炮换成德国的,用英国的炮架,加德国的炮管,这是很特别的。”陈悦说。

  当时,致远舰做了一个大胆尝试,以前军舰都是注重前进火力,而英国设计师同时也在注重侧面火力,这是适应日本纵向战术的军舰,“很可惜只有两艘,改变不了结果。”陈悦说。

  □对话

  “驻守刘公岛20年,我的甲午情结”

  作为北洋海军基地和甲午战争古战场,刘公岛成为了铭记甲午历史的要地。1985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设址于北洋海军提督署,开始对外开放。时年37岁的威海人戚俊杰被作为博物馆馆长派驻到刘公岛上,一待就是20年。

  时值甲午战争120周年,北洋海军提督署复原陈列展览今天起全面对外开放。年过花甲的原馆长戚俊杰百感交集,向京华时报记者讲述了他的甲午情结。

  这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甲午情结。你真正进去了以后,马上就会想到自己的祖先在那做过什么,是怎么做的,想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原馆长戚俊杰

  >>谈建馆之初

  岛上没自来水交通不便

  京华时报:当年是什么契机和想法促使您来到刘公岛组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戚俊杰:1984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沿海14个城市对外开放,威海港和刘公岛也名列其中,国家决定把刘公岛上北洋海军原来的建筑,主要是北洋海军提督署由军队管理移交给地方管理,所以当时地方上需要成立一个单位管理提督署。1985年3月我们进岛接管了提督署并组建了这个单位,当时的名字叫“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1992年管理所更名为博物馆。

  京华时报:那时岛上的条件有多艰难?

  戚俊杰:当时的刘公岛上有三多三少,男人多女人少、灯泡多开关少、苍蝇蚊子多干净地方少,而且岛上没有自来水,交通不便,提督署房屋塌漏严重、破烂不堪。最困难时,我们连买开水的钱都没有,过去在威海买一壶开水1分钱,但在刘公岛上最贵要3分钱。

  当时有人劝我出来,但是一旦进入那个环境就不会想轻易放弃。这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甲午情结。

  京华时报:你们是如何摆脱困境的?

  戚俊杰:刘公岛之所以要开放就是因为有北洋水师,人们之所以要上刘公岛就是看提督衙门,所以我们就利用这个开放收费,我是1985年3月21日进岛,4月6日我们就开始卖票,每个游客收1毛钱,当时有领导反对我的做法,但我坚持这种创业的理念,有了这1毛钱,我们5壶开水的钱就有了,1毛1毛地攒,我可以买玻璃把破窗户换了。

  1985年5月1日劳动节当天统计共有1000多人进岛参观,这让我看到了这片事业的希望,也就是这一天确立了以文物吸引旅游增加收入,然后把收入运用到文物当中去,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场地,使得文物和旅游形成良性循环,寓教于游,进行爱国主义和国耻教育,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成功的。

  >>谈文物征集

  主要由将士后裔提供

  京华时报:多年来,您在征集寻找文物上,有着怎样的经历?

  戚俊杰:博物馆初建馆之时找不到一样像样的文物,而现在博物馆内已有数千件藏品,打捞出水的济远舰双主炮也是“镇馆之宝”。征集文物主要是通过学者和将士后裔,这些年我们北上南下、国内国外,多次反复,寻访将士后裔已有200多位。

  其实很多将士后裔一开始并不愿意跟我们说祖先的事情,他们内心有很沉重的压力。因为甲午战败有很多人把责任推给他们的祖先,这实际上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只能是跟他们讲、说,多次反复联络,有的是通信好几年,再见面好多次,才能获得信任。

  >>谈名将后裔

  丁汝昌的后人生活艰难

  京华时报:丁汝昌的后人现在生活怎么样?

  戚俊杰:丁小龙和丁晓明是丁汝昌的第五代孙,解放以前他们的父亲丁荣澍是国民党县参议员,解放后父母都做过教师,后父亲不幸被迫害致死;母亲带着大小几个孩子,最小的还不到1岁,后来他们的母亲也自杀了。这几年他们的生活能相对好一些,现在他们受作者邀请,在提督署和博物馆陈列馆帮他人卖书。

  京华时报:甲午战争有何启示?

  戚俊杰:当时的北洋海军小成即满、停滞发展,光有定远和镇远这种世界级的军舰不行,必须是完整的舰队,必须是要有一个配套的设施。海军是个花钱的军种,投入少肯定不行,海军的重要作用在于它的机动能力,平时不练到了需要时怎么能达到目标呢?

  □人物

  守墓人于开臣:

  这个地方不应该被忘记

  65岁的于开臣是土生土长的大鹿岛人,从村上的养殖公司退休后,他自愿来到岛上设立的邓世昌墓和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的附近守墓,这一守已是5年。

  7月的大鹿岛游客开始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数十拨游客来到墓前瞻仰英雄先灵,每年此时,于开臣就住在墓地石梯脚下自营的小卖铺里。由于不少游人趁着早上看日出时会顺便瞻仰陵墓,他早上三四点钟便要来到墓地清扫,傍晚一直等待游人离开再将墓地清理干净。

  “我觉得这个地方不应该被忘记,年轻一代不记得这些事,很多人就是凑热闹,有时看到不尊重英雄的导游或游客,我会特别生气。”尽管已年过6旬,于开臣说话时依旧中气十足,情绪激动时会手舞足蹈。他说,老辈们传下来的海战故事他听了几十年,现在看到太过业余的导游讲解不到位,他常会主动去给来墓地瞻仰的游客当一把免费导游。

  “按照岛上祖辈传下来的说法,1894年9月17日中午开始,不下20只船在大鹿岛的西边海域打得不可开交。”站在甲午海战的无名将士墓前,于开臣向记者讲述,战后正是涨潮的时候,大鹿岛的渔民将四周漂浮的百余具北洋将士的尸体打捞上岸,掩埋在岛上,“其中有一些就埋在现在这个位置”。2005年10月,丹东市政府已将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曾珂

01 02

关键词:重建致远舰 甲午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120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