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莫言:翻译家要做“信徒” 情感投入应与作家一致

2014年08月27日 09:25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有人说: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这话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有些道理。

  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然而,中国文学若不经过汉学家、翻译家的努力,那么它作为世界文学的构成部分就很难实现。如同一件商品肯定是有价值的,但这件商品如果不与购买者发生联系,商品的价值就难以实现。

  这两年,围绕翻译问题,有很多争论,有各种说法。有争论是件好事,争论得越热闹,越能促进一件事情的进步与发展。

  翻译是技术问题,也是学术问题,更是情感问题。要把中国文学准确地、传神地翻译成外文,应该不断加深翻译家与中国作家之间的了解,也要加深翻译家同行间的了解。

  关于翻译的争论,很多是技术问题,它的根本问题是学术问题。翻译的基本原则还是“信、达、雅”。有人说翻译家是“暴徒”,或是“叛徒”,我认为翻译家要做“信徒”。“信徒”符合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准确,可信。

  我读过好几个版本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著作《静静的顿河》,对其中有些细节记忆深刻。翻译家金人先生的版本里,写马烦躁不安地不断地“捯”动蹄子,后来我看到有些译本写成马烦躁不安地“移动”蹄子,虽然语言也很准确,但是作为一个写小说的,作为一个读者,感觉“捯”字更加传神,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另一个细节是,小说里女主人公阿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逃亡时,葛利高里提醒她要注意提防胯下那匹马的毛病,说那匹马喜欢低头咬骑马人的“波罗盖儿”。我们都知道“波罗盖儿”指的是“膝盖”,后来有的译本写“膝盖”。但是作为读者,我更喜欢“波罗盖儿”,这是很生动、形象的口语。

  将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外国语言的时候,翻译家也会面临很多诸如“捯”、“移动”,“波罗盖儿”、“膝盖”的问题。作为中国作家,我希望你们“捯”,希望你们“波罗盖儿”。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语言问题。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翻译家 翻译 作家 情感 莫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