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年北京两会>要闻 要闻

市政协委员呼吁:保护古都风貌 留住北京的魂

2015年01月24日 15:31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被占用的古建、消失的文化地标、被冷落的名人故居……近年来,尽管建设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不容乐观的形势让更多的专家学者聚焦这一话题。本次政协会上,委员们呼吁,建设系统性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古都风貌,留住北京的魂。

  焦点1:历史街区没了历史味儿

  政协委员孔繁峙说,北京现存历史文化保护区43片,多集中在东城、西城。“要保护历史街区,最大限度恢复传统风貌。”他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街区主要作为住房使用。尽管政府现已采取很多措施保护,但突出问题仍令人担忧。

  在孔繁峙看来,北京名城的构成包括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和历史街区。现在城墙不在了,能体现北京历史的,就剩胡同、四合院和历史街区了。它们应该定义为名城的一部分,作为文化活动场所使用,而不是充斥着商业气息。“北京胡同、四合院目前无度使用情况严重。”孔繁峙建议,有关部门一定要严格管理,充分认识到它们的名城价值。

  孔繁峙建议,恢复北京外城的地标建筑,左安门角楼现已开建,右安门角楼恢复工作尚无实质性进展。“这些地标可标示出北京城的轮廓。旧城边界恢复后意义很大,新的建筑、现代化建筑就不要往里放了,要逐步恢复传统。”

  焦点2:宣南文化需保护

  “老崇文和宣武人文资源丰富,民俗特点鲜明。”袁济喜委员介绍,琉璃厂集士绅文化、书肆、文物于一体,是老北京风情的窗口。牛街礼拜寺闻名于国内外。起于明清的300多处会馆以湖广会馆、安徽会馆最为著名,是一幅幅带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

  现如今,宣南地区的牛街、南横东西两条街,以及菜市口、白纸坊等老北京的文化风貌基本上难见踪影。

  焦点3:王府名人故居保护堪忧

  孔繁峙告诉记者,北京古建被占用情况非常普遍。在北京现存王府中,除了恭王府历经17年搬迁开放外,像段府、孚王府、庆王府等其余王府都被占用,包括4个国家级保护单位,十几个市级保护单位。目前,古建占用的共同特点是遗留时间长,占用主体为单位和住户,情况复杂。

  孔繁峙这次提案的重点是宁郡王府,清乾隆时期的建筑,两边配殿是二层楼,它的府门被用于办公,里面的琴室、书房被当作工厂。“里面火灾隐患严重,一旦发生险情,影响非常大。”

  “北京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保护情况更是令人堪忧。”就在几个月前,袁济喜带着学生重访康有为故居,当看到眼前孤零零的破屋坐落在废墟中,周围的环境与保护措施都不理想,他深感忧虑。

  委员建议

  1、 设立保护名城专门机构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北师大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委员建议,应该设立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专门机构。

  万建中表示,负责北京文化传统保护的部门是文物局,而事实上,文化名城保护的范围明显超出了文物局的职权范围。旧城保护不等于文物保护,除了地下文化遗产以外,还有大量的地上文化遗产。除了物质文化遗产以外,还有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这样一个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全市现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的制定并督察实施,指导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对违规和破坏文化遗产的单位、个人进行处罚。

  2、 制订古都风貌视觉规划

  “应该有一个全市的整体规划,这个规划不是建设发展规划,而是保护古都风貌的整体视觉规划。比如,天坛公园一公里范围内,所有建筑高度不能超过天坛,这就是一种视觉规划。”

  北京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岗委员表示,视觉上的东西,不是具体某个文物保护的问题,而是全市范围内的统一规划。“当代建筑放在当代建筑群是协调的,但如果放在古都的范围内就不协调,起的是破坏作用。”记者 孙宏阳

编辑:曾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