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动态书画动态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国家画院走进延安

2015年02月11日 13:22 | 作者:张婷婷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晋塔村写生_副本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晋塔村写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促进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5年2月3日,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奔赴延安,开始展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延安主题实践活动。艺术家一行先后到达延安革命纪念馆、甘泉县城关镇杨加砭小学、甘泉县石门乡晋塔村、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延安生活创作基地,开展了座谈会、帮扶捐助百名留守儿童、为老区人民送春联、采风写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

 

  座谈思想 坚定艺术为人民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正是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领会,2月3日下午,艺术家们到达延安后抵达延安革命纪念馆,举行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国家画院与陕西省国画院、延安美协主题座谈会,共同交流座谈,围绕“深、扎”主题进行探讨。

 

  2012年5月,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画院组织了百名画家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70年前《讲话》发表的诞生地追寻文艺真理。经过几年的实践,再次来到延安的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座谈会上,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谈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纷纷表示,当年延安涌现出的经典文艺作品影响了一代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的创作过程中,他们的文艺作品体现出的正能量感染了全国人民,我们当代的文艺工作者也应该有为国家、为人民创作的艺术担当。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使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更深厚,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更贴近,创作出精品力作,开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

 

  杨晓阳院长谈及延安精神的重要性、传达了习近平文艺座谈会的精神,针对艺术界存在的“浮躁”、有“高原”缺“高峰”等现象与艺术家进行探讨,并对国家画院近年来的发展、创作情况和本次活动作了介绍。他说,72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反复强调,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能变;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全面的继承了毛主席的讲话精神。陕西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发源地,传统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在此交集,并产生了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在当代美术史留下了灿烂的一笔。此次实践活动就是要向这些优秀文化学习,向延安人民创造的各种生活学习,接续前辈们的优秀创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给留守儿童助学金2_副本

给留守儿童助学金

 

  让爱传递 为留守儿童助力解难

 

  多年来,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们始终以公益为己任,心系祖国人民,把美术界的关怀延续到了祖国各地。

 

  2月4日,中国国家画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团队的艺术家们来到甘泉县城关镇杨加砭小学举行中国国家画院和延安百名儿童“手拉手”捐赠仪式。中国国家画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与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团市委、甘泉县、团县委和城关镇的村民们一起参与此次活动。

 

  虽然寒风凛冽,但抵挡不住爱心传递的温暖。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们把装有助学金的信封交到孩子们手上,杨加砭小学的孩子们为画家们佩戴红领巾作为感谢,现场一片火红。中国国家画院与延安百名儿童的“手拉手”帮扶助学活动结缘于2012年,百名画家深入延安采风时,发现很多留守老人照顾着留守儿童,生活比较困难,在场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一致认为应该为老区的人民和孩子做一点贡献,这样的爱心传递已经持续了3年。杨晓阳院长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文化部直属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公益性是国家画院一贯坚持的宗旨。中国国家画院在致力于创作研究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组织过抗击“非典”、援助汶川地震重建、全力支援西南抗击干旱、为革命老区送温暖等一些列活动。三年来,中国国家画院始终关注着延安的留守儿童,此次组织艺术家在节日来临之际再次来到延安,希望能为孩子们尽绵薄之力,同时也要在公益事业中起到带头作用。仪式结束后,艺术家们参观了留守儿童之家——葵园。据甘泉县委书记介绍,甘泉县共有留守儿童408名,杨加砭小学是较为集中的学校。杨院长仔细询问了葵园里孩子们的情况及硬件设施,看到墙上贴出的心理辅导活动照片时,杨院长嘱咐要多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并联合所有到场艺术家为学校题字。

 

晋塔村提前感受到春节的欢乐气氛_副本

晋塔村提前感受到春节的欢乐气氛

 

  深入基层 春联温暖老区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带着深情厚谊,主动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通过开展“结对子、种文化”,为基层群众办实事、服务好。2月3日座谈会结束后,艺术家现场挥毫泼墨,为延安群众书写春联送祝福。大厅内,案桌依次排开,众多老艺术家虽然已有七八十岁高龄,但不畏奔波劳苦,写了一幅又一幅,案上的艺术家换了一拨又一拨,直到大厅内被洋溢喜气氛围的春联覆盖。其后,所有艺术家为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机构题字,把延安文化界深厚情谊继续延续,实现文化共享共荣。

 

  2月4日下午,画院艺术家一行又来到甘泉县石门乡晋塔村,为当地村民送去新春对联。当艺术家们把一幅幅充满情谊的春联送到村民手上,黄土搭建的小院子里立刻充满了年味。尼玛泽仁说:“国家画院在开年之前用行动来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到生活中来,到人民中去,把文化送人民,用文化惠人民。写几个字微不足道,但看到我们的文化确确实实给人民带来了快乐,这就是我们的责任”。红彤彤的春联在金黄色的窑洞里流动,笔墨在画家们的手中传情。村委会村支书袁治东告诉记者:“村庄的人口稀少,平日里村里十分宁静,画家们的到来,为村庄增添了生机,我们很激动,也很开心,感谢他们来到这里,让这里有了年味,希望他们以后常来!”

 

  中国国家画院积极响应习主席的号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善举,一点一滴做实事,从群众最实际的需求出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群众“要文化”和画院“送文化”匹配起来,把艺术家们写的沾满喜气和暖意的春联等作品送进千家万户,让带着家常味和泥土气息的艺术作品回归到百姓家中,让百姓在寻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尼玛泽仁老师速写陕北老农

尼玛泽仁老师速写陕北老农

 

  扎根生活 搜集素材采风忙

 

  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曾经孕育出了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在当代美术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2月4日的晋塔村,皑皑白雪给厚重的山脉增加了层次和情趣,头扎白羊肚手巾的腰鼓队在村口用最原始热烈的方式迎接各位客人,在陕北人民的传统居所,古朴的窑洞依山而建,院落中晒太阳的猪、牛、羊和散步的鸡群、推磨的驴子,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着生活气息的画卷。画家们纷纷举起相机、拿起速写本。李庚、于志学等看到淳朴的陕北腰鼓汉子就立刻画起了速写;杨晓阳院长坐在磨旁边一口气画了3幅,笑称把所有在场的人都画进去了;乔宜男是花鸟画家,但看到这样的地貌也忍不住勾勒起了山水全景;尼玛泽仁冒着寒风坐在石阶上手握画笔不停地写生。村民们围在画家周围观摩,孩子们则聚在画家的身边看着跃然纸上的家园兴奋不已,这应该是最好的艺术启蒙吧。正在写生的王平说:“这次来延安体会到一些长安画派作品里的意境,艺术来源于生活,身临其境更能理解一些笔墨的来源,像刘文西先生的作品中淳朴的风土人情,都是接地气的。到不了这样的地方,出不了这些作品。虽然生活上比较贫困,但能感受到他们追求美好、向往美好的精神,即使在生活的磨难重压下仍然能够倾诉出来。在这里,能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层面。”

 

  2月5日,中国国家画院画家一行参观了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后,继续前往延安生活创作基地进行写生创作。中国国家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坚持李可染老院长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理念。此次活动通过座谈会、采风写生、写春联、帮扶捐赠等形式实践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用谈思想、送文化的方式践行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对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文艺创作精神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从而更加明确和坚定了中国国家画院今后的创作研究方向。相信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画家们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更贴近,推出的作品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成内容形式更接地气、思想文化品质更加饱满、时代气息更加浓郁的文艺作品源源不断以及受人民群众尊重和热爱的文艺工作者大量涌现的生动景象,进而开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张婷婷)

 

于志学老师在一口水井旁人物写生

于志学老师在一口水井旁人物写生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中国国家画院 延安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