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探访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年轻时为挣钱错过结婚

2015年03月19日 11:08 |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延展·命运与时代关联

  经济独立决定不嫁

  据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曾女士介绍,自梳女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地区,以南海、番禺和顺德为主,极少部分分布于中山、肇庆地区,产生于清朝后期。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获得经济独立,她们渴望自由的同时,也被工作所束缚,情愿终身不嫁。番禺、东莞等地的自梳女情况也与顺德相仿。

  “她们这一种群体的形成,和当代大龄剩女有相似之处。”曾女士分析,究其原因,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得到了独立。她们不用依靠别人,可以自立,便有了选择自己生活的成本,同时又担心婚姻会束缚她们的自由,婚后生活会影响到个人前途。这种行为本身,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

  自梳风俗日渐衰落

  过去“自梳”,需要有特定仪式。先由族人择吉日,请德高望重者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

  仪式既悲壮又喜悦。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制度和习俗彻底破除,自梳这一风俗日渐衰落,新的自梳女不再出现。

  直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逐渐衰落,年轻女性失去了可以立身的职业,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到五六十岁时,便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

  “这就是中国最后的一批自梳女。”曾女士说,在当时,她们还被称作“妈姐”或“姑婆”。比如,现年96岁的欧阳焕燕,也是沙头村人,她就曾在著名华侨陈嘉庚的家里工作过9年,直到日军侵略新加坡,陈家回重庆。欧阳焕燕又到了后来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家里当工人,并前后在李家工作40多年。

  返乡之后安享晚年

  曾女士称,目前,广东仅剩的几十名自梳女,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2011年妇联的一次调研显示,明确登记在册的自梳女不足50人,年龄在85岁到90岁之间。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完善,自2010年起,自梳女们开始主动提出恢复国籍。很快,广东省侨联开始帮助她们办理相关手续。

  现在,除个别老人未能提供恢复国籍的必要材料外,几乎已经全部恢复了国籍。拥有国籍后,民政部门的一些优待政策,也很快跟了上去。“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各级政府对自梳女都有不同的优待政策。”曾女士称,包括普通空巢老人的公共服务,自梳女也都能够享受。自梳女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有很大关联。现在,她们正在安度晚年,享受着安静平和的生活。

  对话“我们都想自强自立”

  京华时报:为什么选择做自梳女?

  黄月蓉: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流传着关于女孩子嫁人的歌谣,歌谣里说嫁人后日子会很艰难。那时候,也真的是这样。很多姐妹都不想做受气的媳妇。最主要的是,我们都想自强自立。

  京华时报:没有结婚后悔吗?

  黄月蓉:不后悔。其实,那时候工作有钱挣,就觉得挺好的。而结婚还要给别人生孩子,我接受不了。另外,给人家打工做妈姐,也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外面的人,当然也就没有人追过我。我早就说过,我是不结婚的,我要自立。姐妹们也有人后悔没有结婚,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她们真实的想法,在她们的心里,还是喜欢自己养自己的。

  梁洁源:我的父母生了12个孩子,后来只剩下4个,2男2女,我是最小的一个。以前,那些地主想追求我,我不去见他们。他们老想追求我,那时候我长得很漂亮,但我根本没有结婚的想法。

  京华时报:现在怎么看待自梳这种现象?

  黄月蓉:我们自梳女只是一段独特的历史,我们不结婚不是因为排斥男人,也不恨男人。我们去南洋打工,也都是靠双手养活自己。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情况。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吧。

 

编辑:罗韦

关键词:自梳女 深圳 南洋 黄月蓉 妈祖 佛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