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建议

让“3元”营养餐真正起到营养改善作用

2015年04月17日 14:02 | 来源:农工党安徽省委会
分享到: 

原标题:让“3元”营养餐真正起到营养改善作用

  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妇女工作委员副主任、农工党合肥市委副主委林莉反映:国家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选择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试点工作。中央财政按照试点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人每天3元,在校时间每年200天的标准给予补助,用于学生的营养改善。但是想要做好营养改善计划,让“3元钱”真正起到作用,远远不是一顿课间加餐、一顿“免费午餐”或“营养加菜”那么简单。其背后还面临食堂建设、工人工资、运输费用、食品安全监管等多项群众“看不见”的经济开支和“人力精力开支”,尽管省、市和各试点县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保障资金、严格监管体系,但这个关系到农村孩子体质和未来的民生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食堂供餐模式资金缺口大、企业供餐品种单一等具体问题。主要问题有:

    1. 补贴标准低,食堂供餐和课间加餐品种较单一

  众所周知,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下拨的每天3元的营养补助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其购买力持续下降,不能保证学生营养供应的稳定性。

  由于运输保存和3元钱的成本控制等因素制约,营养餐配餐的方案所能实施的空间仍相对有限。企业供餐模式难以做到品种短时间内不断更新,很多学校是一学期品种更换一次。考虑食品质量安全和运输问题,很多企业供餐多会选择耐保存、好运输的鸡蛋、面包等品种,学生天天吃、有情绪,部分学生趁老师不注意就把面包、牛奶等丢进垃圾桶。媒体曾经报道过外省某地学生用营养餐中的牛奶打水仗的案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课间餐单一的抵触情绪。

    2. 普惠的营养改善计划给营养过剩孩子造成“负担”

  一方面3元补助对于困难地区困难学生营养改善标准较低,另一方面,对于部分试点地区营养过剩学生来说,“受益”成了“受罪”。特别是企业供应课间加餐形式,提供的面包、糕点等食品有很强的饱腹感,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吃完课间加餐造成中午不好好吃饭,部分学生家长对课件营养餐产生烦感,一些营养过剩的孩子家长主动要求取消营养课间营养餐。

    3. 课间餐给相关部门及学校教师带来很大“压力”

  中央财政补贴每个学生的每天3元,地方政府为了落实中央的惠民政策,从确定营养改善方式到食品、原材料的采购、供货、运输、保存,再到学生用餐方方面面的监督、管理,无论是试点地区各相关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付出了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为了保证每个学生吃完课间餐不浪费,金寨县很多学校教师采取“严看死守”的办法。从验收、储存、分发到看着学生吃完,再到食用之后的垃圾回收,老师全程参与,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甚至要帮忙打开包装袋,牵扯了大量精力。

    4. 食堂运转经费缺口巨大,影响食堂供餐模式的推广

  与其他供餐模式相比,学校食堂供餐便于管理,食品安全相对可控,是较为有效的供餐模式。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各地应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在一定过渡期内,逐步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为了推广食堂供餐模式,2012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财【2012】5号)文,明确规定:为有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补助资金,重点支持国家试点地区学校食堂建设。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学校食堂建设按照5:5的比例给予奖励支持。中央财政已经通过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下达了2011年和2012年食堂建设资金,并提前下达了2013年预算指标。安徽省在2013年初,为了配合中央政策,在各试点县规划资金额基础上追加10%的资金用于食堂建设配套设施设备,以确保建成的食堂能够及时投入使用。在《转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建设工作的通知》(皖教财【2013】1号)文中,规定各试点县要保证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项目建设完成后,能够满足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的要求。

编辑:孙莉姗

01 02

关键词:农工党 营养 食堂 学生 改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