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深圳两会专题报道>要闻 要闻

委员代表把脉新型“城市慢性病” 暴雨必涝何时休?

2015年05月29日 14:11 | 作者:董思 罗洁琳 | 来源:深圳商报
分享到: 

政协委员苏振声在提案中指出,应尽快提升深圳防洪排涝工程标准,不再暴雨必涝。5月23日,深圳遭遇暴雨天气,市区道路出现积水。CFP供图

政协委员苏振声在提案中指出,应尽快提升深圳防洪排涝工程标准,不再暴雨必涝。

5月23日,深圳遭遇暴雨天气,市区道路出现积水。CFP供图

 

  “一座逢雨必涝的城市,一座还沿用老思路、低标准建设防洪排涝系统的城市,显然与现代化、国际化都市相去甚远”。政协大会昨天开幕,苏振声委员就向本报记者出示提案,提出尽快提升深圳全市防洪排涝工程标准,不再暴雨必涝。

  苏委员说的正是前几天的那场特大暴雨。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的,是一篇名为《深圳这次淹得好彻底》的文章。从晒出的图片来看,深圳到处可以“看海”。“看海”的故事近几年时常出现:去年5月11日,200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袭击深圳,全市约150处道路积水,20处片区发生内涝,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约2000辆汽车被淹。

  如何全城不看海?暴雨必涝何时休?今年深圳两会,不少委员代表都就此提出自己的建议。把脉这一新型“城市慢性病”,药方有的针对规划,有的针对标准,有的针对监管,既分析客观难处,也呼吁“马上就办”。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苏振声委员为此特别提到,深圳人再三“看海”,的确有“难作为”的情况,但不能成为“不作为”的挡箭牌。

  先天易积水 后天有不足

  深圳为何容易出现内涝?这首先和自然因素有关。

  分析我市部分区域积水内涝原因,相关部门点出了三条:一是深圳雨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接近2000毫米,其中85%的降水集中在4~9月,集中强降雨造成很大的排水压力。二是深圳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河流短小,降雨期间河水暴涨暴落,上游山地的洪水迅速汇至中下游城区,河道水位抬升,沿岸排水困难,也容易导致内涝。三是我市的沿海地区特别是西部片区地势低洼,易受海潮顶托,城市积水难以自排。

  先天易积水,但后天不足因素同样明显。苏振声在提案中直言,深圳既有的地下排水管网密度不够密、“后天保养”不够勤、标准不够高而且原特区内外的建设标准还不一。市人大代表杨勤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管网结构不合理是一笔历史欠账,这笔欠账不补上,排水隐患很难消除。

  市水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坦陈,在深圳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整体排水管网建设的确存在着滞后问题,甚至部分片区没有雨水管网。如宝安西部片区,截至2014年,大部分街道规划管网建设率低于40%,石岩街道甚至仅为17%。泵站建设存在滞后问题,目前还有占抽排能力52%的项目处在前期,有12座规划泵站处于待建状态。除此之外,部分老旧城区、城中村排水管网“后天保养”不够,导致部分排水设施老化和管道淤堵,逐渐丧失排水功能。经2014年初步核查数据,仅福田区就有57个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居住区的自建排水设施尚未纳入管养范围。

  规划要科学 标准要提高

  “我们不能再停留在用历史数据来推测今天气候状况的老思路,也不能依赖强化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来应对。”苏振声表示,需要全面提升城市的各种防洪排涝工程标准,不仅要参考国际先进城市的标准,更要结合深圳气候变化的实际,制定更高要求、更具前瞻性的防御标准。

  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的防洪标准并不低。市三防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原特区内的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局部地区超过100年一遇;原特区外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大部分区域不足50年一遇。从多年防汛实践看,目前原特区内普遍只可抵御70毫米/小时、100~120毫米/3小时的雨量,原特区外普遍只可抵御50毫米/小时、80~100毫米/3小时的雨量。以去年5月11日为例,不难发现这一标准的脆弱性:当天从6时开始截至21时,全市降水量223.6毫米,最大累计降水量在龙华站为445.6毫米。

  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深圳也受到标准起点的制约。据介绍,深圳建市初期采用的是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由于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标准较低。苏振声建议,在城市建设尤其是原特区外的新城区建设中,要扭转观念,改变传统城市建设那种硬化路面的模式,试点建设“海绵”城市城区,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减少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

  深圳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陈筱云曾表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原有的鱼塘、稻田和湖泊几乎消失,城区水面率大幅降低,使城市滞蓄雨洪的能力急剧减弱;城市的小区、街道、路面,还有建筑物的屋面,都是不透水面积。本次两会上,政协委员黄伟文就认为深圳要从规划理念转变着手,应该恢复自然水系,“不要占领那么多地面,不要切断水系、河流”。

  体现国际化 细节见真章

  谈及暴雨必涝,张学虎委员提出要从细节入手。他表示,深圳作为一个外界所称的“国际化城市”,它的内涵不应该仅仅是让人一眼就能看到的霓虹灯、摩天大楼等这些“面子”工程,而更应该注重的是道路标识、公共交通等这些给市民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细节问题。细节才是反映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苏振声提出,德国人设计的地铁入口,都必须先上3个台阶才能转入下台阶。表面上看,这是给乘客增加了麻烦和不方便,但每逢大暴雨的时候,却能有效地防止地面积水灌入地铁口。

  杨勤代表则建议排蓄结合,设计建设大型地下蓄水池,因为地下排水管道即便在未堵塞情况下,也不足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排水。这些蓄水池在非雨季可以用作停车场,雨季蓄水可以补充地下水。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就采用了类似办法,一些大型公共设施下方往往就是一个蓄水池。

  知名网友“大山猫”则提出深圳应借鉴东京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1992年,东京北郊琦玉县境内开始建设这个巨型分洪工程,在地下50米处挖出一条全长6.4公里、直径10.6米的巨型隧道。一旦发生暴雨,降水通过隧道直排入东京湾。

  监管不到位 人为来添堵

  “管网中清理出好大的水泥块,下雨怎能不堵。”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施工泥浆偷倒乱排进市政雨污管网的现象日益严重,那些混凝土浆液能使排水管道完全丧失排洪功能乃至报废。这些人为因素,带来了全市涝点数量的此消彼长。深圳水务集团今年的统计数据则显示,福岗路段、益田路段、香梅红荔路口、深南红岭交界处、深南红岭路口以东等路段和片区的积水情况都比以往暴雨时较严重,就和泥浆偷排有很大关系。

  杨勤表示,深圳目前仍处于大建设大开发阶段,城市道路的施工开挖对地下管网形成巨大的反复破坏,甚至出现断头管。而且,城市管理中存在“无人管”的现象。泥头车在路边乱排乱倒泥浆,环卫工人普遍将清扫垃圾随意倒入下水道,这些因素都堵塞了排水管道。

  政协委员居学成也表示, 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网结构非常复杂,这就需要道路施工前各部门单位做好协调,但目前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

  “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政府部门想不想管。如果想管,就不是什么大难题。”政协委员张学虎进一步表示,清洁道路作业不当,乱排乱倒泥浆,这里根本不存在“无法可依”。

编辑:薛鑫

关键词:深圳市政协委员 “城市慢性病” 逢雨必涝的城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