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蒙古国媒体代表团访华 以期扩大交流合作

2015年07月05日 16:56 | 作者:崔文毅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原标题:蒙古国媒体代表团访华 以期扩大交流合作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记者崔文毅)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由50名蒙古国新闻工作者组成的代表团近日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参访。

  代表团成员表示,近一周的参访有助于增进蒙古国新闻工作者对近年来中国发展成就的了解,扩大两国媒体间的交流合作。他们也期待与中国媒体合作,共同报道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系列活动。

  积极落实两国元首会晤共识

  “去年贵国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期间,两国领导人宣布将中蒙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不仅标志着两国关系迈上了新台阶,也为两国媒体交流提供了新机遇。”代表团团长、蒙古国记者协会主席嘎拉力德说。

  据了解,两国领导人去年8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方宣布,今后5年将邀请250名蒙古国新闻媒体代表访华。

  该代表团的50名成员是应邀访华的首批媒体代表。他们分别来自蒙古国记者协会、蒙通社、蒙古国国家公众电视台、蒙古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民族邮报社、蒙古国网站协会等机构。

  嘎拉力德说,去年9月双方在蒙古国鄂尔汗省额尔登特市共同举办了第五届中蒙新闻论坛,额勒贝格道尔吉总统专门发来贺信,体现了蒙方对发展两国媒体关系的重视。

  期待扩大媒体交流议题与合作领域

  在北京期间,代表团参访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国在新闻行业自律、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开展调查研究报道等方面的经验是代表团成员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向他们做了详细介绍。

  达瓦桑布是蒙古国记者协会委员会主任,今年65岁,是代表团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他非常关注中国离退休新闻工作者的情况。祝寿臣向他介绍,中国记协非常关心离退休的老新闻工作者,尊重和协助他们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为新闻事业发挥余热。达瓦桑布表示赞许。

  在参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事业成果展时,孟和感触颇多,他曾在这里工作过5年,目前是蒙古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华语部主任。他说他是通过学习汉语与中国结缘,平时非常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

  “非常高兴能够参观中国外交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今年是中蒙建交66周年,希望两国关系越来越好。”来自蒙通社的阿茹娜说。

  来自民族邮报社的恩赫玛尔特是一位专栏作家,这位“85后”媒体人比较关心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她期待今后能与更多的中国青年记者交流合作。

  会全面报道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代表团全体成员1日上午驱车近5个小时,来到坐落在河北省张北县城南30里的野狐岭,参观苏蒙联军烈士陵园,在纪念塔前默哀,为纪念碑献花。

  “以前我在书本和电视上见过这个纪念塔,今天来到这里非常激动。”蒙通社的孟和图拉说。

  据陵园管理处主任单有富介绍,这里海拔1561米,山高坡陡,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5年8月,苏蒙联军与日军在这一带展开激战,联军最终取得胜利,13名蒙古人民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战斗结束后,当地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牺牲的烈士,在山峰上修建了墓地和纪念碑。后又进行多次修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烈士陵园。

  “看到烈士陵园修建的这么好,我们非常高兴,也充满感激,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我们的烈士非常尊重。”孟和图拉说,蒙古国的记者会全面报道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尾厅,每隔12秒,一颗水珠从高空落下,侧面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闪亮而后熄灭,象征着一个生命的消亡。

  这个场景给EAGLE电视台的记者孟赫扎尔格勒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是人类的大灾难,不能忘记。

  据统计,当年大屠杀的6个星期中,有30多万中国人遇难,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逝。

  “历史不能忘记,对待历史要有正确态度,我们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方位向蒙古国人民介绍。”嘎拉力德说。(完)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蒙古国媒体代表团 访华 交流合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