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鱼水相依暖边疆——记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库尔勒维吾尔语实习基地

2015年07月23日 19:14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23日电题:鱼水相依暖边疆——记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库尔勒维吾尔语实习基地

  樊永强、黄宝峰、王建英

  临近军校毕业,两位维吾尔族姑娘玛依热和阿尔孜古丽,专程从新疆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赶到480多公里外的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为主动申请到边防一线部队工作的“弟弟”邹国文送行。

  邹国文学习的是维吾尔语翻译专业,两位维吾尔族姑娘是他实习家庭里的阿恰(维吾尔语意为姐姐)。姐弟间的行行热泪诉说着暖暖亲情。

  1998年,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创新教学模式,在新疆库尔勒市维吾尔语中心方言区设立教学实习基地,每年组织维吾尔语翻译专业学员入住维吾尔族群众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进行为期3至6个月的实习。

  在与维吾尔族群众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学院历届党委领导指导实习学员一手抓语言学习全面提高素质,一手抓思想传播倾心凝聚群众,探索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军队引导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的新路,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作出了积极贡献。

  进果园,下农庄,面对面开展宣讲

  实习地区84.7%是少数民族群众,他们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且有近2/3不懂汉语。一批批实习学员进村入户就认父母、结兄弟,起维吾尔族名字,用维吾尔语交流,与所在家庭同住一间房不分彼此,同坐一张桌不分主次,同吃一锅饭不分你我。距离拉近了,情感就打通了。

  实习基地建立伊始,学院党委明确提出,要发挥实习学员通晓“双语”、理论扎实的优势,把深奥理论写成身边故事讲出来,把核心思想谱成民族歌曲唱出来,把重要观点译成民族语言说出来,用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的方式,让群众了解掌握党和国家政策,及时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早点过上好日子。

  一次听完理论宣讲,哈拉玉宫乡102岁高龄的买买提·阿吉老人感慨地说:“我经历了三个时代,巴依(维吾尔语意为地主)让我们当牛又做马,旧军阀向我们收粮又要钱,只有如今的共产党不收钱不收粮,还给我养老盖新房,现在才是最好的时代。”

  连续17年,学院坚持党的创新理论每发展一步,编译工作就跟进一步,先后组织编印政策理论宣讲双语读本20套、1200多册。少数民族群众说:“解放军讲道理,就像百灵鸟在歌唱,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福音。”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库尔勒因盛产香梨而闻名遐迩。阿拉多尕村村长克依木·买买提向实习学员详细了解小额贷款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后,将周边1100多亩梨园整合,牵头成立香梨生产合作社,实现了香梨的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开办后,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1.8倍,克依木自家的日子更是过得红红火火,盖起了新房,开上了轿车。

  每次提及脱贫致富,克依木·买买提都竖起大拇指:“这好那好,归根结底还是党的政策好,我们及时掌握运用得好!”

  学院院长桑军介绍,17年来,一茬茬学员接力为实习家庭送图书、送技术、送信息,先后捐赠科普图书1万余册,举办讲座50余期,培训群众4000余人次,帮助100多户维吾尔族家庭找到了致富门路。

  访民情,解民忧,肩并肩共建美好家园

  提起艾比卡德尔大叔家的好日子,乡亲们总是羡慕不已:女儿宰那浦古丽从新疆教育学院毕业,当上了中学老师;儿子买买提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瓜果批发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我们姐弟俩的汉语能学这么好,多亏每年来家里实习的兵哥哥耐心细致的辅导!”宰那浦古丽感激地说。

  “进了这个门,就是一家人。”让家人更幸福,是一茬茬“兵巴郎”始终不变的梦想和追求。

  实习基地建立以来,学员们自发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先后与30多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并积极配合乡镇干部开展“美丽秀发飘起来”“靓丽服装穿起来”“快乐足球踢起来”等活动。

  知识和文化悄然改变着实习乡村。在一批批实习学员影响和引导下,实习所在地先后有56户家庭自觉放弃生育第3胎指标,28名女童重新走进课堂,186名妇女主动揭掉面纱,70多名孩子从乡村走进了都市大中专院校的校门。

  对于学员王驰和毛浩沛来说,实习生活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因为他们在学习维吾尔语的同时,还当了近2个月的“编外警察”。

  时值香梨收获季节,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水果采购商云集库尔勒。两人主动申请参加安保执勤巡逻,帮助派出所组织协警进行擒拿格斗术、警棍盾牌术和射击动作要领等培训。

  哈拉玉宫乡派出所所长吕志杰说:“多个铃铛多声响,有解放军兄弟协助,我们安保执勤又增添了信心。”

  近年来,学院启动了实习学员与当地民兵联合训练、联合巡逻、联合处突应急机制,先后承训民兵700余人次,开展学生军训6000余人次,重点敏感时期组织联训联演10余次。

  据库尔勒市领导介绍,实习学员集中的哈拉玉宫乡党委连续5年被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所辖6个行政村、10个站所、5所学校被市委表彰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四个好”群众满意站所和“五个好”学校党组织,阿拉多尕村被自治区表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百日情,一世亲,心连心增进民族团结

  毕业学员李文杰和女朋友约定,今年休假先去他家见家人,但拿到的车票却让女友颇感意外。李文杰首先带她去的并不是宁夏老家,而是远在新疆库尔勒的另一个“家”,他要把即将结婚的喜讯,第一时间告诉日夜牵挂的达达、阿娜(维吾尔语意为爸爸、妈妈)。

  “虽然3个月的相处时间是短暂的,但那份至真至纯的亲情却是永恒的。”在回“家”的路上,李文杰动情地向女友讲述着当年实习的故事。

  得知“兵巴郎”和儿媳妇要回家的好消息,那曼江早早带着家人来到村口盛装迎接。他说,这些年自己家一共来过13个“兵巴郎”,每个都很孝顺,隔三差五给他打电话、发信息、写家书,每次都会被牵肠挂肚的叮咛嘱咐感动得热泪盈眶。

  每年实习学员到来的时候,都会上演一幕幕“抢亲”的场景。“多一个‘兵巴郎’就多一个亲人,我们家家户户都想抢一个回来呢!”71岁的老人帕丽旦说。

  帕丽旦老人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走路都困难。“兵巴郎”曹杰得知后,想方设法找来特效偏方,骑着自行车跑到离村子30多公里外的库尔勒市抓来草药,每天熬好药汤为阿娜洗脚。

  经过20多天的耐心治疗,帕丽旦老人的腿脚慢慢消肿了。她感慨地说:“‘兵巴郎’简直比我的亲儿子还亲!”

  真爱是相互的,也是无私的。学员宋洪宝回忆说,从踏进“家门”的一刻,达达、阿娜就把他当做自家人:上街赶集叫上他,走亲访友带着去,下厨做饭一起忙。“下地的时候,拉着达达粗糙的大手,谈天说地,宛如亲生父子”。

  深厚的感情让每一次离别都变得格外揪心。每年学员返校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经历这样的感人场景:“家人”们开着小轿车、拖拉机,骑着电动车、三轮车,满载奶茶、西瓜、馕饼等食物,早早集合在乡政府大院,离别的悲伤湮没了欢声笑语,昔日的铁骨硬汉也开始泣不成声。阿恰拼命往“弟弟”口袋塞吃的,生怕他路上饿肚子;达达与“兵巴郎”相拥而泣,一遍遍叮嘱他常回“家”看看;阿娜在人群中不时踮起脚尖,泪水模糊了视线,可还想再多看一眼……

  学院政委袁汉军说,17年来,学院培养的20批、620名“双语”学员目前已遍布西北边疆、民族地区,他们以乡音传党声,用乡情释国事,成为一支深入基层下得去、能力过硬用得上、扎根边疆留得住的稳疆建疆生力军。

编辑:罗韦

关键词:实习 学员 维吾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