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长缨在手——揭秘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

2015年07月27日 09:58 | 作者:张选杰 白瑞雪 李兵峰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沉默的群山

  山越走越高,路越走越窄,人越来越少——2002年夏天,军校毕业的周涛坐着驴车到了“周边山连山、头顶一线天”的连队,心都凉了。

  太阳一露面,大家都出门,湿衣服搭在手臂上,或者举着刚洗的鞋子,随光线移动而移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为什么不搬出去?”周涛不解,被指导员白了一眼,“你把导弹竖到公园里去?”

  即便是夏季,这里每天也只有两个多小时能见到太阳。中士梁显刚的记录表明,第一缕阳光会照在饭堂墙壁的第9块瓷砖上,最后一缕则从窗户下沿慢慢隐去。

  而对于长期在全封闭阵地中守护导弹的官兵来说,像这样“追太阳”也是奢望。他们画了一幅红太阳,每天清晨准时放上工作台,准时向“太阳”打招呼:“新的一天,早安!”

  山是阵地的屏障,也是剑的长鞘。

  那年夏天,暴雨冲垮了营房,官兵们抢出枪支、文件后,沿着洪水漫过的小路急行军上山保护阵地。排水、堵缺口,一天一夜没有合眼,终于解除山洪对导弹的威胁。

  从县城赶回的营长,军装像是从泥里捞出来的,惹得军犬狂吠不止。

  “人都在吧?”营长问。战士们回以中国军人那句誓言:“人在,阵地在!”

  当兵19年,王瑞杰就哭过那么一回。他说,这些年山里有了暖气、电视机、自来水,很幸福。

 

6

 

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高级工程师刘连军为发射号手分析技术难题(2015年6月6日摄)。 新华社发(宋波 摄)

  生而忧患

  70多年前,在导弹首次亮相的二战中,中国以落后的武器装备赢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从中获得建设强大国防的血火启示。

  面对西方国家的“核讹诈”,新中国决定发展导弹、原子弹。1959年7月,洲际战略导弹旅的前身——中国第一个地地导弹营在北京成立,280名老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随即奔赴茫茫戈壁。

  1963年10月,由作战部队发射的第一枚战略导弹成功升空。时任导弹营参谋的高同声回忆说,发射场上哭声笑声交织。

  这枚被称为“争气弹”的“东风一号”打破了外界“中国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也标志着作为当时最高技术的导弹与作战部队实现结合并形成了战斗力——中国战略导弹化解战争危机、捍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历史,由此开启。

  中国航天和导弹事业的开创者钱学森曾说,手中无剑跟手中有剑而不用,完全不一样。

  享受多年和平的后来者已经很难想象,如果当年没有发展“两弹一星”,如果没有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记者张选杰 白瑞雪 李兵峰)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揭秘 第二炮兵某洲际战略导弹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