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万方乐奏”谱写新华章——新疆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综述

2015年09月24日 19:00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4日电(记者潘莹、符晓波)9月上旬,新疆阿瓦提县的民间艺人把“刀郎木卡姆”“刀郎麦西热甫”“刀郎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到了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艺人们原汁原味的演唱,以及苍劲豪迈的舞蹈表演受到中外观众赞叹。

  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呈现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

  文艺精品迭出不穷

  近5年来,新疆文艺创作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各族文艺工作者参与创作编排的活力竞相迸发,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内容好、艺术特色浓、有市场潜力的舞台艺术精品。

  《冰山上的来客》《木卡姆的春天》《洒满阳光的新疆》《万方乐奏》《大美新疆》《情暖天山》《你好,阿凡提》《大巴扎》等舞台精品迭出不穷,并获得全国“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特别奖”“白玉兰奖”“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在文化部大力支持下,2010年起连续5年实施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定向培养,培训培养人才1500余人,解决了新疆文艺创作队伍“青黄不接”难题。

  新疆还投资2000余万元,建立地县两级国有文艺院团政府购买演出机制,解决了长期困扰文艺院团的发展瓶颈,各族艺术工作者投身基层,走进田间地头采风,来到百姓身边表演成为常态。

  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普及,“群星耀天山”“新歌唱新疆”等系列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影响力渐增;诺茹孜节、那达慕大会、麦西热甫、阿肯弹唱、库姆孜弹唱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添光辉。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历史性突破

  不久前,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记协主席奥比多夫·穆哈马德·多里莫维奇同其他10多个国家同仁一道,前来中国参加“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

  在喀什老城区参观时,奥比多夫·穆哈马德·多里莫维奇采访了许多当地人,“我亲身感受到当地政府在传承保护穆斯林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上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体多元、丰富多彩的文化。60年来,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对新疆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下,新疆对重点文物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抢救维修,一批代表维吾尔、蒙古、回、锡伯等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著名建筑得到妥善维修和保护。

  著名维吾尔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为后世留下了名著《突厥语词典》。位于喀什的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已被政府纳入保护范围。此外,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森木赛姆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高昌故城、哈密回王坟、伊犁将军府等大型遗址和重点文物得到抢救和保护。

  新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历史性成果,提升了新疆文化软实力。截至2014年底,全疆有不可移动文物9542处,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

  “非遗”传承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新疆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为抢救挖掘新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新疆成立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所等机构,抢救、搜集、整理、保护了一大批民间音乐舞蹈作品,培养了一大批各类艺术人才,使传统民间音乐舞蹈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先后颁布实施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在哈密、鄯善、莎车等地建成木卡姆传承中心。

  60年来,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仅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就累计投入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近12亿元。

  目前,十二木卡姆、玛纳斯、麦西热甫等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进一步抢救保护。

  截至2014年底,新疆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66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项,共有494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新疆 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