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欧外交季传递出何种信息

2015年11月05日 20:18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时间的巧合中往往蕴藏着历史的必然。

  法国总统奥朗德日前结束对中国的国事访问,为近期中国与英国、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一系列密集高层互动画上圆满句号。“中欧外交季”的热度与成果,为2015年深秋的中国外交与国际舞台增添了一抹亮色。

  经贸向深,合作向广,是此次“中欧外交季”的鲜明特色。一方面,中英在核电、高铁等项目合作上取得重大进展,中德加强战略对接,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携手并进,中法在第三方市场这一南北合作新模式上不断探索,赋予中欧务实合作更加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乃至难民危机等区域和全球问题上,中欧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话题。中欧频繁互动传递给世界的信号,既是双方对接机遇、相向而行的坚定决心,也是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的强烈意愿。

  法国女作家索尼娅·布雷斯莱生动地将中国的角色比作“发动机”--致力于国家间的和平交流,更善于根据互利共赢的原则将各种文明联系起来。通过提供“一带一路”等公共产品、搭建各种多边机制,中国不断寻求各国利益契合点与全球合作公约数,既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也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今年以来,欧洲多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热烈响应,英、德、法等欧洲大国积极参与亚投行建设,既是对中国倡议投下的赞成票,也将深化双方合作的敲门砖紧紧抓在了手中。

  更多的合作,带来更多的尊重与了解。“这是有战略目光的做法,也是中国领导人的智慧”,这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中国在维和、气候变化及地区热点上担当责任的赞叹;“英国愿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合作伙伴”,这是英国首相卡梅伦对分享中国机遇的企盼;“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法国将始终伴随在中国发展左右”,这是法国总统奥朗德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如果对中国历史底蕴有所了解,就不会对今日中国的发展抱负感到吃惊”,这是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立足中国历史作出的思考。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在应对全球重大挑战的共同努力中,在改革发展的携手前行中,中欧这对相隔万里的伙伴,正在找到越来越多的利益交汇点与情感共鸣点。欧洲国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崛起,也愿意将自己的未来与发展的中国紧密相连。

  曾经有人断言,价值观与贸易摩擦将成为中欧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有矛盾并不奇怪。重要的是将双方关系置于更加宏阔的历史坐标系中,才能看清主流、洞悉未来、增信释疑。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东西方文明相遇相知、互通互鉴的历史。当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尽情描绘着想象中的中国时,谁能想到两百多年后中欧年均人员往来500多万人次的惊人数字;当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与中国建交,撬动冷战地缘政治板块时,更不会有人预见到,仅仅60年后中欧已在60多个领域建立对话磋商机制,2014年双方贸易额更是突破6000亿美元。正是在一个个“想不到”中,中欧不断跨越鸿沟,携手开创了今天的合作共赢的生动局面,双方从历史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只要以平等的态度交流、以包容的胸怀互鉴,不同文明就能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共赢。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二者永无交集”,英国诗人吉卜林的诗句曾被无数次用来形容东西方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殊不知诗的下一句如是说道:“但当两位巨人相对而立,无所谓东也无所谓西,也别在意那种族与血裔,尽管他们来自世界的两极。”历史总是在各种意外中蜿蜒前行,但“中欧外交季”的热烈互动,却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中,看到了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东西方合作共赢的种种可能,更增加了携手开创人类美好未来的深厚信心。中欧顺应大势、相向而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这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也必将对国际格局演变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完)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中欧外交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