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陈建功:人生在经历也在体验

2015年12月23日 09:15 | 作者:陈建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女儿18岁时,我给她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想和她说,人生中遇到的任何坎坷,都是她难得的精神财富和情感积累的过程,荣辱浮沉都是她的人生阅历和财富。这些年在与年轻人的沟通中,在被问到有关人生选择的话题,我也总是给他们这样的建议:不要过早地把安稳作为人生的目标,要用不安稳来追求人生的机遇。只有拥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断地选择,才能找到与自己性格、爱好、事业相匹配的、最能够发挥自己才华和特长的平台和工作,这是人生和社会不断磨合、碰撞、互动,最终得到和谐的过程。我的人生也是这样。


陈建功

陈建功


“文革”十年,我被发到京西煤矿挖煤,整整在那里待了十年。从18岁到28岁,人生最灿烂的十年,整天待在暗无天日的煤矿,人生是否遗憾?我的回答是,没有。因为那十年,我的生活很充实,从没有感觉到绝望。每天挖煤回来,我有书籍可以读,还有风趣的工友给我讲光怪陆离的民俗世象,生活在这样一群有趣的人中间,我怎么会感到绝望呢?


1973年,国家实行推荐优秀工农兵上大学,我获得煤矿推荐,但终因为“政审”而被刷下来。那时,我已经发表了诗歌处女作《欢送》,讴歌工农兵上大学这一新生事物,对文学创作的渴望也特别强烈,失去这次上大学的机会,对于当时的我,可谓晴天一棒,但是我并没有对现实产生怀疑。我继续在矿工生活中寻找乐趣,坚持读书,最终在1977年,我以28岁的“高龄”,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一路走来的经历告诉我,机会是当它不期遇的来临时,各方面的准备都做好了,才会有必然结果。人生其实就是和这个社会不断磨合、碰撞、相合的过程。


我在1978年上北大二年级期间就开始发表文章了,1982年毕业后到北京市作家协会做了一名专业作家。按理说,我已经找到一个稳定的、也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走下去就很好,可是1995年,当中国作家协会领导问我想不想担任领导职务时,我考虑自己作为一个作家已经十几个年头了,情感资源大约用罄、生活日复一日的重复也没什么意思,必须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就到中国作协当了书记处书记。


当作协这些年的领导,对于我的专业创作,当然也有得失。失的是,我的写作时间少了很多,出的作品也少了,得的是,我积累到另外一个层面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变换了一个角度看待人生。比如过去最不爱读文件的我,现在得拿起笔大量地写文件;比如过去是人家给我发奖,现在是我给人家发奖;再比如,过去过年过节时,都是领导拿着鲜花果品来慰问我,现在是我拿着鲜花果品去慰问别人。这些生活体验于我很新鲜,都是我过去当作家时没有体验过的。感受世界是我思考世界的一个方式,每开拓一个新的领域,所接触的新人物、新事件、新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不是单凭想象能体验感受到的,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只有不断开拓、更新不同的生活领域,才有可能有丰富的文学视野,才能有丰沛的情感厚度和人生阅历,才可能为读者构筑一个丰沛的世界。


花甲之年的阅历告诉我,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始终在路上,带着一颗“走异路,寻他乡”的心。对生活保有无限的热忱和好奇心,一方面有家族对我的影响,更多有我通过读书获取的价值观。《史记》中司马迁夸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即学问没有不涉猎的。一样新鲜东西出来弄不清白,我是不甘心的。上世纪90年代初刚有电脑时,我就帮助北京市作协的好多作家去买286电脑,现在不管手机还是网络流行的东西,我都有热忱去琢磨、接触。在北京市作协从事专业创作那些年,我踏访过很多不被注意的地方。


人生每一次的选择,与其说为了功利,不如说为了让生活质量、情感体验更丰富,人生要有诗和远方,要有一点超脱的心。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陈建功 人生 坎坷 精神财富 人生阅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