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所谓“翻译” 至少应不带私心

2015年12月30日 13:12 | 作者:刘文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2月28日上午,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在其微博上表示:“鉴于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冯唐译本《飞鸟集》出版后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译界的极大争议,我们决定:从即日起在全国各大书店及网络平台下架召回该书……”对此,冯唐只回应了一句:“历史和文学史会对此做一个判断。时间说话,作品说话。”据悉,今年冯唐译本《飞鸟集》一出,就一石激起千层浪。(12月28日澎湃新闻)

怎样才算好的翻译?对此,从没有一套绝对的标准!虽然有“信达雅”的大原则指引,但更多的时候,“翻译”的过程和结果,还是充满着主观性与随机色彩。是直译还是意译,是忠于原作还是创造性转化?不同的译者,想必会有不同的选择。就此而言,冯唐似乎当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个性化地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可是,这份剑走偏锋的另类特质,同样意味着必然的风险。

现实来看,冯唐的译本所以饱受非议,一则在于“词不达意”,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泰翁的诗作本意;再者,则因为“行文粗鄙”,大量使用粗口、脏话等等……冯氏的翻译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其一贯的“下三路写作”或曰“身体写作”的行文路数。而且,当这种个人化的特殊写作偏好,强加于泰戈尔与《飞鸟集》身上,不少中立的读者,也势必会感到莫名反感。

要知道,每一位伟大的诗人都是一种文学信仰,都是代表了一种稳定的价值印象。说到底,冯唐翻译的《飞鸟集》,还是太过冯唐,而太不像泰戈尔了!在原作和译本之间,存在着突兀的对比、强烈的落差,这无异于是对泰翁拥趸的冒犯。如果说泰戈尔的诗,象征着一份典雅、清新以及完好的教养;那么冯唐的作品,则宣泄着一股傲慢、乖张与活脱的轻佻。于此,自然很难说孰高孰低,但至少彼此应保持距离、相互区别才是。

倘若非要给诗歌翻译归纳一条原则底线,那么也就应该是“译者无私心”吧。翻译者,只有克制住抖机灵、炫才情的冲动,才能保持起码的尊重,才能不至于太过离谱。在这个前提上,才能再谈 “译者风格”的建构。事实上,所谓“翻译中的个人色彩”,绝不体现为对原作推倒重来,也绝不体现为刻意的词句经营,而应表现为在语言转换、文本重构时,个体劳动自然而然所留下的独特印记。

如今很多时候,“翻译”也被许多作家视作,纯粹个人化创作的一部分,这显然是不足取的。然而,在粉丝经济的大潮下,这种喧宾夺主、野心勃勃的翻译作品,却也同样拥有极大的市场。当不少读者,相信爱一个作家就要爱他的全部,相信一个对的作家必然永远是对的,那么他们就很可能会失去起码的审美能力,而无法来公允地评判所谓的“译作”到底是好是坏。或许可以说,恰是在此背景下,那些可疑的翻译作品,才得以出现、蔓延。(然 玉)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翻译 冯唐 所谓 至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