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中医人才输出的关键是文化融合

2016年01月13日 09:27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些年,中医药在全球传播的范围和规模都逐渐扩大。据统计,已有168个国家和地区共计成立了8万多家中医诊所。但尽管如此,文化嫁接的不顺利仍然制约着中医药在国外的地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开门见山地向记者表示。

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我国输出的中医人才,虽然大都具备一技之长,但限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能顺利地将中医的系统理论和思维传播给所到国家,这就直接限制了中医文化在国外的进一步推广以及中医师在国外的地位。

中医输出远比文化输出容易

“目前而言,中医药人才输出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国内培养,且以华人为主。虽然也有一些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但主要是亚洲人。欧美国家来中国学习中医的人较少,而欧美国家却又是我们的主要人才输出地。所以说,我们输出的中医药人才能否将中医药文化和当地文化顺利嫁接,就成为中医药对外传播和落地的关键。”张其成向记者解释。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中医人才的输出大都集中在技术层面。而人才输出如果没有文化的理念,或者说没有中医的系统思维,要传播中医药文化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因为,人的健康是一个大的系统,它不纯粹是指肌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行为健康等等。健康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内心,包括心理、心态、心灵、心智。内心决定行为,而行为方式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度占到60%。行为方式是受内心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的思维方式、理念观念,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也是我国培养国际中医药人才需要加强的地方。因为,这要比学会一招一式困难得多。”张其成说。

“其实,欧美国家之所以欢迎中医,除了中医疗效之外,主要是因为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这些国家的医疗支出。”张其成认为,中医养生其实也是一种健康教育理念,治未病(即预防)远比治已病更有价值,而预防也是发达国家早已认可的健康理念。

认同才能提升地位

文化融合的断层,实际上也是我国中医药人才走出国门面临的集体尴尬。不少中医师感慨,到了国外,他们似乎就成了推拿、按摩师,偶尔做做针灸,连把脉这种传统中医诊病方式也不被认可。

张其成认为,只有在其他国家认可中医文化的基础上,中医药的国家地位才能提高。对此,他也深有体悟。

去年,张其成曾受邀去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给当地人讲授中医养生文化。在授课过程中,张其成发现澳大利亚人提出的问题尖锐且有水平,他们不只关注针灸、拔罐这些中医技术,还关注太极图、阴阳五行这些中医养生文化,这让他很是意外和欣喜。

“其实,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中医药立法的西方国家。之所以在国家层面出台这样的法律,正是基于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而只有文化认同,才能提升中医药在一个国家的地位。”张其成建议,由国家出面,在世界上更多国家倡导中医药立法,这将大力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此外,要提升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真正做到“一带一路,中医先行”,则还需要充分利用国外华人华侨的力量。

张其成在澳大利亚授课时,当地一位华人中医师担任了翻译工作,在张其成讲到中医调和治疗要优于西方对抗治疗、中医治未病要优于西医治已病时,“优于”一词就被翻译巧妙地回避了。事后这位华人医师告诉张其成,中医药要在国外传播,首先要认可当地的文化,这样中医药的文化才能被认可。而这种文化的互相认可,表现在健康理念方面,就是两种不同理念的客观呈现,而不是谁优于谁的对比和判断。

正是因为这位华人中医师深谙中医药文化顺利传播的“奥秘”,他在日常行医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向当地人传播中医养生的理念,教育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为此,这位医生还专门成立了中医知识传播的健康组织,在固定的时间跟当地人们开展交流互动。这些做法,让他在病人那里获得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他的诊所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当地人。

“其实,文化是平等的。中医药人才的输出,更多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我们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在更大范围展现我们中医药文化的特色魅力。”最后,张其成表示。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中医人才输出 文化融合 中医输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