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医生“跳槽”,仅有“鼓励”还不够

2016年01月14日 11:04 |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从今年起,浙江省的教师、医护人员的“跳槽”更容易了,在公办与民办学校、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将不受限制。据了解,浙江省从2016年起鼓励支持在编公办学校教师、医院医护人员解除或终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流动到民办学校、医疗机构工作,可选择继续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或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所在单位不得限制人员流动(除聘用合同另有约定以外)。同时,对民办学校、医疗机构中原在编公办学校教师、医院医护人员,今后若重新流动到公办学校、医院的,经同级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和人力社保部门同意后直接考核聘用,相关信息应予公开。(《新快报》1月11日)

人才的自由流动,不仅是个人权利的回归,也让资源的更高效配置将成为可能。相比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直接鼓励医生“跳槽”,无疑来得更进一步。可以设想,作为医疗服务行业中最关键的资源,长期归属于公立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将在公立医院和民办医院之间的自由流动将不受限制,这的确比征得原单位同意、备案之后的“多点执业”,流动得更加彻底。一旦医护资源得到有效释放,医疗资源通过市场进行更加优化的组合配置,会释放出怎样的能量,又将为医疗服务生态带来怎样的改观,更不乏想象空间。

一直以来,医疗服务供给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基本是个普遍模式。公立医院的主流地位,当然有它的道理,不过,既然再好的菜,吃得太久,也难免生腻。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医疗服务,生出不同层次的多元化需求,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个时候,鼓励社会办医,发展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当然也就大有必要。

只不过,要想在强势的公立医疗夹缝中百花齐放,的确并非易事。相比资本的一腔热情,医疗人才和团队的缺口,往往更加难以逾越。这个时候,医护资源的有效释放,的确已成突破现有医疗体系必须迈过的槛。而无论是“多点执业”,还是鼓励医生“跳槽”,其目的显然都在于此。

应该说,无论是鼓励医生“跳槽”,还是不得限制医护人员在公立医院与民办医院之间的流动,其出发点当然是消弭医疗资源流动得阻力,尤其是在民营经济本身比较活跃的浙江,更有理由期待这一“跳槽”发令枪,能够为当地的医疗领域引入生机和活水。然而,鼓励医生“跳槽”,是不是真的能为医生拆除跳槽阻力,又是否能弥合公立医院与民办医院之间的制度鸿沟,医生“跳槽”能否如同打工者换个工作那般简单,的确仍需拭目以待。

事实上,无论是公立医院的体制壁垒,还是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编制保障,都是对医生“跳槽”的无形牵绊,即便是鼓励“跳槽”,甚至规定不得限制,恐怕也很难克服这些无形的障碍。更何况,公立医院与民办医院对于医护人员的管理与考核模式的差异,也注定了它们之间的跳槽,难以像同行换岗那般无缝切换。

而相比鼓励医生“跳槽”,让医生及其团队建立自身的服务品牌,而医院无论公立、民办,都向运营平台的定位转型,更加独立于医院的医生团队,才有望真正突破医院的强势,形成更自由的资源流动,而医疗服务本该以医生团队为中心,而不是以唯医院是举。事实上,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配置模式,不仅禁锢了资源的流动,同样也是“大医院病”的根本成因。

基于此,医生“跳槽”的确还没那么简单,除了体制层面的真正松绑,医院与医生团队的良性定位,更独立的医护团队,或许才是医生资源真正释放的前提。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医生“跳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