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白岩松委员:今天,我们怎样传播健康

2016年01月27日 10:12 | 作者:李木元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精准健康传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但是,精准健康传播要遵循一个重要原则——知行合一。

129041434


这是我这周第二次参加健康知识传播方面的会议。健康知识传播是一件大事,其目的是通过宣传教育来改变人们不健康的、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保护人的健康,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中国人“不缺”医生、健康意识和常识

我先有三个提问: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缺医生吗?表面上看很缺。上周我做一个关于儿科医生的节目,了解到现在不少医院由于儿科医生缺乏,儿科门诊纷纷关闭。我国每千人口儿科医生的配比只相当于美国的1/3。不仅仅是儿科医生,总的来看,我国每千人口医生和护士的配比比发达国家都要低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非常缺医生。

但我的结论是我们不缺医生,为什么?第一,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果每千人口患病率很高的话,要有多少医生才能满足我们的医疗需求?第二,每年我国有几十亿诊疗人次都集中在三甲医院,而相当多的医生分布在二甲或普通医院,他们面对的患者又特别的少。这样来看,我们不缺医生,我们缺的是如何让患者“不进医院、少进医院、晚进医院”。如果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都很糟糕,相关的健康知识了解得很少,大家三四十岁就进医院了,我们得需要多少医生?现在我国医学界还有一个不太好的情况,包括反映在国家报告当中,一提到“卫生”两个字,就是治疗。治疗是最后一步,一旦要治疗了,说明这个人已经病了。我在领原卫生部健康宣传员证书的时候,我曾对原卫生部陈竺部长说过,一定要改变卫生部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不是说卫生部主要管医院治病,而是重点管疾病预防,让更多的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得了急病能快速治好,不让它转成慢病;得了慢病能正常服药,不让它恶化。所以,“大医治未病”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句非常珍贵的训诫。

第二,中国人缺健康意识吗?坦白地说:不缺。中国人很注重健康养生,比如“饭后百步走”等各种养生学说、解密等等备受推崇,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正是因为很多人太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权威的、准确的健康知识传播又缺位,结果好的坏的、真的假的健康养生信息全部涌现出来,张悟本等伪专家、假大师就有了存在的空间。

第三,我们缺健康常识吗?我看也不缺。我用8个字来形容中国人的健康常识:杂草丛生,深不见底。真常识、伪常识混杂在一起,甚至互相矛盾的常识也混杂其中。今天告诉你这个不能吃,明天又告诉你这个能吃,各种各样的常识难以辨别真伪。

精准健康传播要以需求为导向

有了这三个提问,想想我们需要怎样的健康知识传播?这就是今天会议的主题——精准健康传播。我理解“精准”这个词有两方面含义:一个是精,一个是准。精要体现在精心、精致。怎么才能精?少而精啊!健康养生知识太多了,鱼龙混杂,难以说精。

准又指什么?首先你传播的所有东西必须是真实的;其次,健康知识传播必须以需求为导向,才能做到准。我把糖尿病防治知识讲给一个7岁的孩子听,除非他有遗传性糖尿病,否则我的绝大多数传播是无效的。大家是否关注到前不久人们给一个80多岁的卧床的老头捐赠的衣物中有超短裙,他老伴儿举着这个超短裙一脸的困惑。这是以捐赠人的需求为导向,谈不上精准帮扶。医学健康知识的普及也一样,一定要分人群、分年龄段、分疾病,这样才能起到效果。另外,一定要有方法。我们不能总是一味地说教,一定要学会讲故事,一定要采取入耳、入脑、入心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把知识传递给受众。如果你一上来就喊口号、讲八股,而没有方法,再好的健康知识也无法到达受众。

精准健康传播要应对四大转变

想要实现精准健康传播,我认为有几大转变需要面对。一个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从营养不良向营养过剩转变的时期。但是很多老人的思想还停留在营养不良时代。我非常怕我妈,我妈总觉着我没吃饱,吃了一碗肯定再盛一碗。我又不好和老妈犟,只能多吃一点,有时候我甚至要求我妈说:“您千万别再让我吃了,我都快吃出病了。”有时候疾病是由心怀善良、温暖但却从饥饿时代走过来的母亲制造的。

很多人意识到了营养过剩的危害,但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误区。大家都说:“病都是吃出来的”,要“管住嘴,迈开腿”。但不吃你试试?很多年轻人,尤其把锻炼当成信仰的一部分年轻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饮食低营养、不吃饭。中国的膳食营养法则和中国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讲究平衡。而“管住嘴、迈开腿”的核心一定是强调吃动平衡。有时候你的平衡原则没有把握好,只说了前半条健康知识信息,就容易误导别人。

第二个转变就是中国人口正在转向快速老龄化。201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首次超过2亿,目前仍在快速增长。如果仅从数字来看,中国的老龄化并不算严重。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占总人口的15%左右,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25%左右。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很大。随着快速的老龄化,健康产业将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但是老龄化社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提高,很多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甚至失能,会走到残疾人的队伍中来,对社会的需求会更高。中国家庭式养老模式正在慢慢解体,但是中国的养老院、福利院所有的床位加起来不过500万张,差距还很大,这里蕴藏着多大的一个市场!同样,我们的健康知识传播“市场”也很大,要重点关注老年人这个庞大的群体。

第三个转变就是健康概念正从单一的肉体健康向肉体和精神双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健康知识传播不仅要关注人的肉体健康,还要关注人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以及在得了肉体疾病以后产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可说是精神抚慰。美国医生特鲁多有一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闪耀着人文光辉的话对我们的启示很大,我们既要治病,更要医心。

最后一个转变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最重要的转变。很多情况下,我们是旧的未去,新的又没有完全到来,而且还要面对时代变革带来的挑战。很多东西是进步的,但也带来了很大健康隐患。我们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多孩子都营养不良,但我们的身体素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这是原国家教委、国家体育总局调查得出的结果。我们那时候虽然穷、饿,但总是跑,总是动。现在的孩子被电脑和手机牢牢拴住了,导致很多疾病都在年轻化。以前,老年肩更多的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现在医生对我说,现在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老年肩。我们的沙发、床越来越舒服,就是这种过于舒服的生活导致了很多疾病。

健康传播最重要的原则是知行合一

精准健康传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健康问题提出新的应对策略。但精准健康传播要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知行合一。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把健康常识告诉人们,还要把这种常识变成行动,变成习惯。我很欣赏台湾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上人的一句名言:“我们的使命不是制止恶,而是扩大善。当善扩展到足够大的地步,已经没有恶容身的时候,不就是对恶的一种制止么?”同理,我们的使命不是每天汇集四方医学专家去打击张悟本之类的伪健康养生理论,而是不断扩大真实的、准确的健康常识的声音。当真实的、准确的健康常识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些假大师、假健康常识不就没有生存空间了吗?

(白岩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宣传员。本文根据白岩松1月23日在首届中华精准健康传播联盟高峰论坛上的报告整理。)



编辑:赵彦

关键词:白岩松 精准健康传播 健康知识传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