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

农工党员胡月梅:农耕文明遗产亟须抢救性保护

2016年02月24日 10:24 | 来源:联谊报
分享到: 

最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很多传统的农村村落成批消失,或被拆除,或被整体搬迁,而新一代的农民也离开了熟悉的聚族而居的村落,使农村社会逐渐远离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秩序和格局,使得一些在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农耕用具、渔业用具、手工艺生活用品、乡土文化,或遭遗弃,或被破坏,历史文脉面临断裂,历史记忆面临失传。

历史的文脉需要物品的保留和集体记忆的构建,先辈们创造的内涵丰富的农耕文明,在世世代代薪火相传中孕育了绚丽多姿的生活生产文化,体现了深厚而宝贵的精气神韵。可喜的是,有些地方鉴于抢救整理农耕文明时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海盐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根据“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离城十里路,各有各乡风”的地域特点,在一些特色村中通过征集、整理,建起了“农耕文明展示馆”、“渔文化馆”、“民俗文化屋”等非遗展示馆,使得犁、耙、铁鎝、锄头、水车、纺车、织布机等生产工具,桌、凳、橱、床、桶、杆秤等生活用品,以及其他日常生产生活所用的铜铁木石等民俗器具实物得到展示,让打年榚、木雕、竹编等民俗手工艺制作方式得到展示传习。杭州余杭区则对具有独特人文地理环境、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开展整体性保护,留住漫长农耕时代乡民聚族而居的历史记忆。

当前,亟须挖掘保护有关农耕文明遗产,深度挖掘当地丰厚的、具有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民俗实物、文化遗产捡拾起来,复活起来,记录下来,使传统文化遗产重归民间,让农耕文明的根留下来、种下去,让年轻人有了解过去、老年人有回味过去的空间,从而丰富美丽乡村的内涵,提升美丽乡村的文化品位,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留得住“乡愁”。

建议将农耕文明的普查保护工作列入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工作机制和属地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村级文化管理员的作用,在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同时,兼具农耕文明普查员、调查员的身份,深入开展农耕文明挖掘工作,确保濒危文化发现一项保护一项。

有计划地开展农耕生活用具、生产用具、手工艺、民俗文化的征集工作,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有选择性地在特色村建设有主题的农耕文明展示馆,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影像资料展示等形式,将各地农耕特色进行集中展示,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加文化内涵。

对有独特文化内涵和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实施整体性保护,适度开展生态复原,确保各地都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民居得到保存,使其成为农耕生活的活态博物馆,并将这些保护完好的古村落、活态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以增加地域的历史文化深度,丰富旅游内容。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农工党 农耕文明遗产 抢救性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