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少年新郎”背后是教育问题

2016年02月25日 11:47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日前,一则名为“广西宾阳13岁新郎迎娶16岁新娘”的网帖热传网络,后经媒体查证,这对新人实为广西马山县人,两人均已满16岁。稚气未脱、一身孩子气的青少年穿着西装婚纱结婚,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少年新人”,让很多人颇受刺激。

近年来,农村青少年早婚早育现象屡见报端,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苗头倾向。十六七岁的新郎新娘、十七八岁的年轻父母并非个案。很多人认为,农村男青年“娶妻难”是促使早婚早育的原因,其实并不尽然。早婚早育的青少年并非全都难讨媳妇,甚至相反,早婚早育成本更高,要求相对殷实宽裕的经济条件。那些年纪轻轻就讨到媳妇的家庭,往往在择偶竞争中属于优势群体。不少“少年新郎”的家庭并不缺钱,不用发愁讨不到媳妇。

面对这些“少年新人”,很多网友的第一反应,都是“他们应该在学校里读书,而不应该出现在婚姻礼堂里”。这真是一语中的——学校教育跟婚姻年龄呈现强相关性,接受完整学历教育者更倾向于晚婚晚育,只接受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者,早婚早育的比例则明显更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教育跟结婚在时间上存在矛盾冲突,中学和本科学生不大可能在毕业前就结婚; 另一方面,完整的学历教育对于婚恋观念和择偶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

过早辍学是农村青少年早婚早育的重要原因。比如马山县这对“少年新人”,新郎初二辍学,新娘高一辍学。像他们这样的农村青少年不在少数,很多人都在中学(初中和高中)毕业后,甚至中途辍学外出打工,几年下来积累了一点社会经验,经济上也少有积蓄,20岁左右就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农村青少年为什么很早就离开学校?在过去主要是经济原因,很多农村家庭无力供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在义务教育普及之后,尤其是农村经济也经历了长期发展之后,很多农村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经济,而是觉得读书无用。农村学生借由升学实现阶层流动、成为城市白领的通道相当狭窄,对很多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即。更多的反面教材却是,农村学生在读完普通高等院校之后,遭遇就业难和低薪的尴尬。在低端劳务市场上,拥有普通高等院校学历的农村学生,未必比中等学历者更具优势。甚至相反,一些农村学生由于上了大学,自我认知和心理预期都出现一些偏差,在工作、生活、婚恋择偶等方面都“高不成低不就”,成为白领和蓝领两不沾边的尴尬人。大量来自农村、中小城镇的学生,从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毕业之后处境尴尬,正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的现实语境。

对一些农村家庭来说,孩子辍学并非迫于经济原因的无奈选择,而是综合权衡利弊之后的主动选择。这是在义务教育普及之后,应该引起注意的新动向。家长和学生在综合考虑之后,得出结论“读书是没有用的,不如早点出来打工做生意”。马山县这位16岁的新郎两年前就辍学打工了,在谈及此事时,他对记者表示,“继续勉强(读书)下去只是徒劳地浪费时间和金钱”,“读书是为了挣钱,而自己在挣钱了,读不读书都没有关系”。这确实反映了社会现实情况,代表着很多农村家长和学生对于教育的认知。

农村学生并非真的不需要教育,而是纯粹的文化学历教育,很难为他们增加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竞争力。昂贵的大学教育成本,有可能成为他们得不偿失的投资。他们最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又由于种种原因不完善、不成熟,很难达到他们职业发展所要求的教学效果。他们真正需要的教育得不到,能够得到的教育又非其所需,辍学离校、打工赚钱、早婚早育就成为不少农村青少年顺理成章的选择。

在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如何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提供更加贴近农村青少年需求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少年新人”刺痛社会神经之余,一个更加需要思考的问题。(封寿炎)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少年新郎” 教育问题 农村早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