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邬大光:大学与斯文

2016年03月31日 13:54 | 作者:邬大光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斯文已逝与斯振大学

如今,古代书院留给我们的,要么是落满青苔的残垣古刹,要么是后人修复的匾额楹联。斯文随着书院的消亡而消逝,竟使得当今中国大学难以传承斯文传统。尤其令人失望的是,不仅斯文的概念已经被淡忘,而且斯文的精神内核更是日渐式微,以至于出现了众多斯文扫地的现象。从时间上看,当今大学并没有传承好古代书院的“文化基因”;从空间上看,中国大学也并没有借鉴好欧洲中世纪古典大学的精神遗志,甚至徒有其形式,而难求其精髓。因此,能否在古代斯文断裂的情形下,在现代大学继续旧有的斯文传统呢?或者说现代大学是否有必要重建斯文传统?

显然,现代大学恐怕还没有思考过这个话题。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承担斯文使命的组织一定是文化高度发达的组织,它不仅要“得与于斯文”,而且要“以斯文为己任”。“斯文”一词对古人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它对现代人和现代大学来说却是陌生的。大学与斯文是何种关系?大学是否要斯文?今日大学还能斯文吗?大学如何斯文?对于这种种问题,要寻求一种具有普遍说服力的解答似乎十分困难。即使作为从事大学研究的一员,在经过许久思考之后,才发现给现代大学的“斯文”作解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管怎么样,至少我们会发现“大学与斯文”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与慎思的问题。

2012年,东北师大65周年校庆之际,学校虔约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学校赐墨以励,在历数东北师大成仿吾、张松如、杨公骥、蒋赐金、林志纯、孙晓野等著名学者之师表典范后,兴致盎然地为该校题写了“斯文在兹”四个大字。饶公一是寄语后辈蕴意深远,旨在倡导儒学人文精神,要负有担荷斯文之道,以天下为己任的学风使命;二是告勉后辈落实此道在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成,这是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国学大师正是以如此情怀和感悟,品读大学与斯文,斯文即大学,大学即斯文,斯文就在大学之中。如果说东北师大图书馆门前石碑上的“斯文在兹”是学界前辈对大学的寄望,那么在中国海洋大学设立的“斯文堂”,更是让人将斯文、学堂和大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管“斯文堂”展示的都是该校任教和培养过的作家,但我们不难寻觅到该校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提倡“文脉斯振”之根源。古有“斯振学堂”,而今亟须“斯振大学”。想来,这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忽略的命题。

当我们在谈论大学需要“文脉斯振”之时,我们会发现在当今中国大学中,不仅斯文的外在形式缺失,更没有了内在精神的支撑。大学在主动与被动中放弃了对道义标准的坚持,其价值体系失序,教育功能孱弱。斯文的传统被实用主义代替,为学者求实用,求学者亦求实用,教育成为谋生的手段。因此,“斯振大学”不仅在于显性的形而上的礼仪、礼数等规制,也在于内隐的形而下的大学自身的灵魂,即大学的骨气、风骨,换言之也是大学的信仰,特别是大学的风骨是一代代学人的智慧积淀而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行为准则、社会责任等的集合体。

从上述两个层面来看,例如:大学的各种开学和毕业以及授予学位的典礼是斯文。在林文庆担任厦大校长期间,凡是有学术报告或演讲,在开始之前,往往会找学生弹一首钢琴曲或吹箫或笛子,乃斯文也。再有,一所大学的斯文,不仅体现在学生上,还体现在校长和教授身上,华中师大前校长章开沅,担任校长九年,每天上班坚持打领带。他认为这是代表一个大学的形象。如果说这些都只是斯文的“表象”和“外显”,那么斯文的“精髓”和“内在”更应该在于:一是大学成员要有斯文人格;二是培养出具有斯文理想的学者。这是大学斯文的两种境界,所以判断一个大学是否斯文,最终是看斯文有没有被内化到学生和教师的身上。斯文在经典之中,不论是国内高校大力推行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还是像西南大学本科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考核,还是近年来不少大学兴建国学研究院和本科生书院,这些都表明人们在努力地找回“消逝的斯文”。但是,“斯振大学”的途径绝不仅仅是这些,它还有更多的内涵需要我们去不断挖掘和开拓。

显然,我们从“斯振大学”的实现路径来看,承担斯文的主要方式还是靠“教”,而“教”则要求教者先明道,有道才能教,能教才能斯文。有一例,台湾学者张善楠在翻译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一书时,将其译为《大学教了没》,而大陆学者侯定凯则将该书译为《回归大学之道》。虽然,两个译文有所区别,但我们会发现其内涵是一致的,“教”就是“道”,“道”就是“斯文”。因此,能够“斯文”的组织必须具备三种前提:一是得斯文;二是敬斯文;三是能教。对于今日我国大学来说,能教是以得斯文和敬斯文为前提的,而能得斯文,便知斯文之理,也就能敬斯文,因而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得斯文,如果这个最关键的条件不具备,那么今日大学则很难承担斯文使命。

当校友提出“给大学留点儿斯文”这样一个朴素的要求时,恐怕真的需要我们反思了。因为,在大学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大背景下,斯文与此类目标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在提倡“章程和制度”的背景下,给大学保留一点儿精神和文化,也包括斯文,应该是大学制度建设和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意。当代大学的斯文,既体现在大学的理念与制度之中,也折射在大学人的行为规范与精神岁月上,更沉淀在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中。大学的薪火相传,在于斯文,而非在庸俗的泥淖里越陷越深。一所好的大学,既在排行榜上,也在斯文的延续中。

(记者马跃华整理)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邬大光 大学 斯文 高等教育 梅贻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