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全国政协委员丁烈云:大学要做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2016年04月06日 09:07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世界一流首先是学科一流,我们还会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上寻求学校新的增长点和学科增长点

教育在线:为什么华中科技大学能做到?

丁烈云:我认为,高校的办学特色既要体现“教育的自转规律”,又要体现“教育的公转规律”。所谓“教育的自转规律”是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如探索学术前沿,发现知识,其学术成果更多以发表论文的形式展现。一些大学排名也主要以论文评价为标准。

而“公转规律”则指的是大学与其外部关系的规律,要求高校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很多成果难以量化,更无法相互比较,也没有列入大学排名,致使一些高校重视论文,忽视成果转化,但还是要做。

我们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筹备建设国家级的实验室,从筹备到开建到发挥作用,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这就是超前意识。

教育在线:以前大家更关注的是一个学校的综合排名,实际上听您这么一说,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特色。

丁烈云:是呀。实际上,建设一流大学,首先是学科一流,比如我们的机械工程、光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三个学科排名都是国内第一。下一步,我们还会从学科的交叉融合上寻求学校新的增长点和学科增长点。我们新成立了一个国际医学中心,就是要进行医工、医理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如质子刀项目、环境与健康大数据中心等,这需要多个学科的交叉,才能完成好、建设好。

总体来说,如果中国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路径中,脱离中国实际,不考虑为中国社会经济作贡献,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还是要为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引领作用。

【状态白描】

丁烈云印象:

一位具有人文气息的“理工科”校长

丁烈云性格稳健,说话不急不缓。虽是学理工科出身,却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他曾说过,文科学生要学习一些理科的严谨思维,理工科学生要培养一些人文科学的发散思维,而他正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

记者曾在网上看到他撰写的悼念老校长朱九思的文章。“敬爱的朱九思先生静静地离我们而去,留下了他热切的期盼,留下了我们无尽的哀伤”,“九思同志爱才如命,也爱树如命。华中大被社会誉为‘森林中的大学’,先生功不可没。”字字情真意切。

丁烈云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东北大学校长,每所学校任上,他都用情至深,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八年,他与时任校长马敏一道,多次举办办学思想大讨论、学校发展方向讨论会,全力解决学校人员分配和住房问题,推动学校管理科学化进程。临别华师时,丁烈云曾说了一句话:“华师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与其说我在这工作八年,不如说我读了八年。”在东北大学时,他曾提出东北大学要“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引领者”,并从各个方面开始全面改革。

2014年丁烈云重返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校长,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丁帅”、“云哥”。老校长杨叔子对他也寄予厚望:丁烈云绝对不是空降兵,他是从华科大走出去的,对华科大很了解,有感情,一定能书写出老兵新传。丁烈云在就职讲话中也特别有感触,“有幸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过几年,有机会受到具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熏陶,‘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激励我无论在哪里工作,均以明德为先、厚学为要,砥砺进取、不敢懈怠。”并多次强调要坚守建设“学生的大学、学者的大学、学术的大学”这一信念。

担任过校长和党委书记,丁烈云对大学管理有更深刻的体会,问及两个职务角色有何不同时,他笑着说,不一样。“中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一套比较科学、明确的治理结构,在这个框架下,校长和书记要各自找好定位。当然除了一些原则之外,还应该有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具体事物边界还不够清晰。这就要靠彼此的人品、性格、修养来弥补,说大可大,说小可小。”

他曾用“同志加兄弟般的感情”形容和曾经的搭档、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的关系。有趣的是,两人同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在两会中被分在同一个小组,会后,两人经常就一些讨论议题进行交流,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忘记对方,有一次,丁烈云在谈委员履职尽责的话题时,还特别拿马敏委员举例。

“重要的是彼此了解、信任。”丁烈云说。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丁烈云 办学特色 教育 “双一流”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