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徽州砖雕艺术溯源于汉画像砖

2016年04月13日 14:12 | 作者:吴文静 姜朝阳 | 来源:中安在线
分享到: 

徽州位于安徽南部边陲,山川毓秀,民物丰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素以“声名文物甲于东南而闻名”。

明清之际,是徽州雕刻艺术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以他们的精湛技术,举凡于木雕、竹雕、石雕、金石、碑刻、版画、墨模、琢砚、嵌漆乃至建筑装饰,无不给后人珍贵的艺术财富,尤其是砖雕艺术这朵奇葩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2132080preview4


2013415102342430


004


002



徽州砖雕雏形,溯源于汉画像砖。虽然汉画像砖大部分用于墓窟的壁饰,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隋唐时期佛教的盛行,砖雕被广泛地用到寺庙、佛塔建筑上,但自目前徽州大量存在的明代建筑的砖雕上,不难找到与汉、唐时期砖雕的渊源关系。首先在模制砖坯烧成加刻这一点上,无疑继承了汉代的制作工艺。汉代画像砖大都是模印砖坯,或砖坯刻画后入窑烧制,嵌砌时再进行修而定型的。在徽州歙县的岩寺、呈坎两地分处明代的门楼上的砖雕便是如此。明代住宅上的大部分脊饰吻兽、鳌鱼等,也都是模印烧制而成的。另外,明初的砖雕手法,粗犷简炼、借助于线刻造型,多为填充式的构图,风格接近汉画像砖。

明清中叶,徽商称雄于中国商界,处在执江南财政之牛耳的显赫地位。“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歙县志》),以此光宗耀祖,炫耀故里。为了适应达官显贵、大贾富室长期的构筑宏丽精致的祠堂、庙宇、庭园的需要,砖雕工艺日臻精益求精。

徽州各地的居民、祠堂、庙宇、亭、塔等建筑上的许多构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砖雕,常见的有装饰在住宅大门上的门罩以及官第或祠庙门的门楼和八字墙、神龛等等。徽州的门罩是在大门门框上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外凸出的线脚装饰,顶上复以瓦檐,除了作为装饰美观以外,还具有把墙面流下的雨水引向远处的实用价值。门罩的装饰手法一般比较简单,出现的时代比较早,后来渐渐装饰得较为华丽。在门框的两边上方,各嵌砌一根垂莲柱,柱下端各雕一朵莲花,两柱间用层横枋连接,枋上嵌饰各种精美的砖雕图案。枋下的雀替和伸出垂莲柱外的枋头,是单独器形的图案。

门楼是把大门砌成牌楼的模样,大多是贾富室之做法。门楼的装饰则刻意求工,简单的有两柱一间三楼,复杂的有四柱间五楼。柱枋多用水磨砖砌,也有用砖、石混合砌成,柱的下部用础石。规模大的有抱豉石、楼檐的砌法大体和门罩类似,但下部横枋装饰华丽得多。一般缀有梁驼形的华板2到4个,是引人注目的饰点。两道嵌满雕饰的横枋间隔处,构成门上的匾额,横额两端镶有方形雕板,门楼整体看来,和牌楼形式基本一样。

八字墙大多为祠庙、寺院等大型建筑所设置。在这些建筑的大门外,两边各砌一道如八字分开的砖雕装饰花墙,下部有石质的虚弥座。墙的转角处为凸出的砖柱,柱上端为一组仿木枋、檐、栏结构,内容极其繁复精致,其工之精,往往超过门楼和门罩。神龛有灶神、财神、香火座等。这些神龛实际上是整个庙宇造型的缩小,体积大约从30立方厘米到60立方厘米不等。体积虽小,但外观造型和内部结构雕刻得十分精致。

砖雕服务于建筑,因此须在建筑构件的器形内,施展它的刻画功能,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组成一个恰当的纹样。长期的艺术实践使用民间匠师找到了各类题材完美的表现形式,如雀替,枋头内各式各样的狮子;梁驮华板内优美生动的花鸟画和人物画;横枋内的民间故事或戏剧人物等等无一不使人感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统一。


编辑:陈佳

1 2

关键词:徽州砖雕艺术 溯源于 汉画像砖

更多

更多